王祎莹 沈阳体育学院
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体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建设者,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身心健康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基石。因此,在高校田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牢记体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基础之一,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不断创新田径教学模式,丰富田径教学方法,构建客观完善的体能水平评价体系,从而完成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指标,推动高校田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田径项目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在持续锻炼中获取健康的体魄,更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良好途径。学生在进行运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主客观困难,或是艰苦的环境,或是身体的不适等等。通过教师、同学间的鼓励、鞭策,教师的示范讲解,自己的不断超越极限,突破自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也是田径教学以体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田径运动包含的项目众多,对于田径项目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的过程,通过学习、巩固、改进从而提高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这本身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过程,与求真的本质不谋而合。在田径课堂上的比赛教学中,学生为团队奋力拼搏,队友间的相互鼓励,对比赛选手技能真心的赞美,尊重对手,尊重他人,尊重结果,这是向善追求的体现。田径之美在于运动中走跑跳投的力度之美,通过运动达到身型改变的体态之美。以真为核心,始于善,呈现美,求真、向善、臻美的和谐统一[1]。
培养德育、体育、智育、美育等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应用人才是五育并举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为促进如上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充分激发课堂潜能,发挥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推进作用。就田径项目教学而言,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需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将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体,贯彻学生为中心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往的高校田径教学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所讲述的运动方式训练就可以,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师生之间失去了互动,导致学生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差,为此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后与训练活动演示后,可以采取提问或者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发的思考,对教师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训练。在田径教学中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在理论讲完之后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并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在田径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
1.让学生在田径训练中获取成就感
体育教学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田径项目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突出教学的人本化与个性化,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例如在田径教学中融合游戏活动、竞赛活动等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在此类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学生成就感与获得感的培养。由于学生的原始体能水平存在差异性,教师在设计田径教学内容时可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能标准设置不同运动强度的田径运动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强化对学生运动过程的关注度,并针对学生之间不同的课堂运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对于完成课堂运动任务的同学教师应不吝于表扬赞赏,对于没有完成课堂活动任务的同学,教师应对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勇敢精神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不要放弃再接再厉,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对于田径项目锻炼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取乐趣与自我效能感。
2.在田径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
体育锻炼是与健康、快乐密切相关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惠及一生的重要事情。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应贯彻生活化理念,拓展学生体育发展的空间,使田径运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让体育教育逐渐生活化、终身化,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层面向关注心理层面拓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和谐发展。让良好的身体素质、积极的心理品格、坚韧的意志品质成为送给学生终身受益的珍贵礼物。
3.注意合理安排训练
针对人体肌肉特点,在田径运动项目教学中,除了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外,还应训练学生弹跳力,如在课课练环节,加入跳跃方面的训练,既能发展学生的肌肉弹性,又有助于全面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身体各部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多项练习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体能水平设置多元化的体育教学项目,并循序渐进的增强训练强度,从而帮助学生经过课堂学习与锻炼不断强化身体素质,提升综合体育素养。
高校体育课的“体育强国”之道在于“健体育魂”。所谓“健体”即是指健康身体,通过体育课程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心理得到调适,具备适应社会工作生活所必需的体力,让大学生身心统一,协调发展。所谓“育魂”即是塑造灵魂。从我国国家性质和现阶段社会发展形态看,新时代的高校应培育的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基,以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为目标的新时代“中国魂”。高校体育课程需要引导广大学生将个人的身心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强盛紧密结合。通过“健体”实现“育魂”,通过“育魂”促进“健体”,二者融通将体育强国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对接,有利于为实现中国梦、体育强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体力保证。因此,在开展田径教学时,教师应注重课堂思政的落实,田径教学面向的育人主体为大学生,高校体育教师应深刻认识自己的育人职责,将育人的理念贯彻在教学工作的各环节中,促使得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教师可以应针对田径项目不同的运动特征,挖掘其不同的训练侧重点与体育精神内涵,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教学。例如,长跑虽然枯燥,但其训练的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坚持训练,通过坚持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耐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教师可以设置长跑比赛,将赛促学,推进学生对于坚持精神的领会,教师也可以播放田径运动员的相关视频影音资料,以其精神品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以其为榜样坚持锻炼,奋发向上,通过课堂思政的落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2]。
田径项目训练注重力量训练与速度训练的相结合,为此,教师在实际素质素质训练中,就可以针对运动项目强化力量训练与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在进行力量训练方案设计时,可以通过仰卧起坐、侧卧抱头起等腰腹肌肉训练方式、深蹲、半蹲起跳等腿部肌肉负重训练方式、抓举、俯卧撑等肩臂力量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肢体和腰腹的一些大肌肉群的力量,促进学生投、跑、跳等专业技能的提升。此外,速度训练也是田径训练内容中的重点环节,它以提升学生肌肉力量、促进学生肌肉收缩速率的发展为训练目标,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爆发力,提高学生反应速度与跑步速度。田径运动项目众多,教师在进行田径项目教学时根据运动项目特点进行专项训练有利于提升田径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体能的提升。例如,跳远项目主要考验学生的弹跳素质。而弹跳素质与速度素质有着密切联系,体育教师便可以通过多级跳、跨步跳、负重连续跳、蛙跳等各种跳跃练习提升学生弹跳能力,通过多元化的专项训练,提升学生对于不同田径项目的掌握程度,进而实现学生体能的全面提升[3]。
田径教学是有计划,是有组织的体育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过程,亦是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运动知识、推广健身指导方案,让学生学会如何锻炼、怎么锻炼以及对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自我处理的过程。高校田径教学应秉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学情情况、教材特点和季节气候特点等因素设计合理的课堂运动负荷。课堂中要有运动强度,练习密度,还要保证运动时间,既要达到教学目的,又要让学生身心在适合的运动负荷下健康发展。这样的教学活动较之学生平时自发的体育活动而言,更具有科学性,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健身意识和科学锻炼的能力水平。
此外,高校田径课程毕竟课时有限,教师不能期望仅仅通过课堂上锻炼就能让学生身体素质有质的提高,而是要将田径课堂教学作为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和培养科学锻炼意识的切入点。通过课堂上运动技术战术的学习,使大学生掌握田径项目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实现身体状态的改变,身体形态的改变,让广大大学生认识到体育的益处,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科学的锻炼,形成以田径运动为媒介的社交圈层,结交志同道合的体育朋友,从而自发的在课外坚持锻炼,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在五育并举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田径教学模式创新,推进课堂思政在田径教学中的落实,推动高校田径教学的实效性提升,从而帮助高校学生全面增强身体素质,激发学生体育潜能,以充分彰显体育教学对高校教学的积极影响,更好地满足高校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