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策略

2020-11-24 17:50泾川县第二中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积极主动能动性主观

泾川县第二中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独立个体,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决定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所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要和学生始终保持互动,并给予学生必要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我发挥空间,尊重学生的内心思维活动。如何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学习过程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点具体做法:

一、课前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教师备课时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性;注重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备课时,要密切将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尽量在学生的情绪体验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有落脚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我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先由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实践探究,自己探究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同时,在实践中,也必然有部分学生会碰到一些障碍,这时可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也可以让他们相互质疑问难。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正确的结论。此时此刻,学生们有的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有的则想弄懂尚未掌握的知识点,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从而使教师的“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通过师生的学习互动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从而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也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既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二、课内挖掘,开发学生自主参与潜能

1.唤醒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做到敢想、敢说、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

然而,有时我们在教学中总会不自觉地出现满堂灌现象,从不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省去了许多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节,教师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知识点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该让学生讨论的内容没有给学生说话讨论的空间。我在平时教学中深有体会。例如,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探究它的三边有什么关系,再大胆猜想,进而论证其结果,大家兴致都很高,教学效果特别好。

2.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任何人的能力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这一观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孩子的各种学习能力:说话能力、思辨能力、展示能力等,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智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就需要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长期进行探索、实践,不断掌握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并灵活运用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使各种能力得以充分发展。所以,学会自主参与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键所在。

应当注意的是,学生自主参与虽然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一堂课中,自主参与的方法又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主参与的方法体系。教师应根据各种知识类型与课堂教学结构的不同情境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和掌握各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课后延续,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热情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前、课内到课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

总之,教学过程本质就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真正将自主学习的观念转变为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积极主动能动性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积极主动做好人大工作
要积极主动地支持老促会的工作
积极主动作为 大作“借”字文章
积极主动地做事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