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以下简称武汉军运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武汉军运会设有27个比赛项目,共使用35个场馆项目,其中40%分布在高校,这不仅能够在秉承节俭办赛原则下满足军运会赛事场馆需求,而且高校场馆因此承担了人才培养责任,赛后还能为武汉市高校的体育教学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本文针对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就如何利用赛后场馆提出相应建议,旨在为后军运时期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以武汉市承担军运会赛事的8所部属、省市属高校体育场馆为调查对象。因军校涉及军事机密,暂不在本次调查范围之内。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中国体育资讯网等有关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行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 实地调查法
笔者先后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等8所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进行了实地调查。
1.2.3 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走访并咨询了武汉市8所高校体育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和从事体育场馆研究的专家、学者10余人。
高校体育场馆,其主要功能是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服务,以满足体育教学、竞赛训练的需要,为学校师生课外文体活动提供充足的活动场所。调查中得知,军运会赛事结束后,部分维修改造的高校体育场馆陆续恢复教学场地及设施,2个新建体育场地亦正式投入到学校专业教学与训练中,充分发挥高校军运场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优势,推动高校体育场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武汉军运会比赛场馆选址之初对于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考虑,提出所有场馆赛后全部对外开放,用于全民健身。调研结果显示,8所高校军运体育场馆均表示对外开放,其中部分场馆有偿开放,主要设置羽毛球、篮球、游泳等大众体育项目。高校军运场馆在保障正常体育教学之余,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场馆利用率,一来可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全民健身的社会价值;二来使高校体育场馆向周边社区充分辐射,解决了高校场馆闲置浪费和社会场馆资源紧缺的问题;三来为学校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有效降低了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成本,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组织、承办大型活动,采用多元化运营模式是大型赛事赛后运行的成功经验。实践证明,积极承办大型体育、文艺、商业、娱乐活动等多元化模式也是高校军运体育场馆赛后极力效仿的。一方面,随着武汉市体育竞赛市场不断开放和发展,赛事资源日益丰富,这为各高校军运体育场馆在赛后承接各项体育赛事提供了先决条件,也让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落户高校军运体育场馆。另一方面,高校军运体育场馆依托场馆空间大、场地大、场馆设施功能完善及校园停车等有利条件,积极承接大型报告会、座谈会、文化科技展览等活动,将场馆区域打造成多功能的大型活动中心。场馆的多元化运行模式既可以提升学校教学环境、配套设施的知名度,又可以增进场馆经济效益。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如下模式:体育部门直接管理、学校后勤集团管理、校内行政部门协作管理、对外承包管理、租赁管理及全物业管理等模式。从调研中得知,高校军运体育场馆以体育部门、学校后勤集团管理模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85%,而采用企业或半企业化管理手段的只占总数的15%。因此,目前高校军运体育场馆的管理处于偏低的水平,所实行的管理手段和模式仍存在不科学、不可取等弊端,这些都不利于场馆资源利用和效益提升的最大化。
武汉高校相关单位一方面需将推动体育储备设施商业化当作抓好自身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体育项目的绩效考评环节,展开统筹监管,形成一套固定的流程。另一方面,结合场馆自身条件合理地规划、调整,同时联系高效相关政策设计监管机制、员工制度及收费标准,倡导奖励政策,同时强化领导,明确场馆日常运行的监管机制,在不影响本校正常上课、学生运动及有关课余活动的基础上,科学利用体育设施,为公民提供服务。
塑造一批负责运营监管体育场馆的骨干力量,这是现阶段避免出现管理队伍匮乏的合理办法。首先,依靠学校主体力量挖掘一部分场馆运营人员。其一,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运动与人文社科互相联系的特点,增加体育场馆运营监管等类似专业。其二,充分利用学校自身培养管理学精英的特色,增加体育场馆运营及监管相关个性化课程。其次,按期展开培训,结合体育场馆运营的实际需求,强化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构建一个综合性团队,促进武汉高校军运场馆的整体监管落实。
根据历年国际大型赛事场馆赛后利用和市场化运营的成功经验来看,场馆可保留赛事期间所承担的项目特色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而承接更多同项目系列赛事。承办、创立新的品牌体育赛事,积极打造赛事主场,不仅有利于促进地方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协调发展,为地方群众提供一个欣赏品牌赛事的舞台,同时将品牌文化融入城市圈,营造特有的城市文化氛围,提高城市影响力,创造特有的城市文化空间和经济效应,还可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高校军运场馆的领导层,应当坚定“以人为本、服务大家”的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定期开展职位员工培训,全方位强化运营员工的整体素养。学校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体育场馆应当和学校部分团队合作,为大家开通锻炼技能、营养搭配、健身等培训,争取让到校内场馆锻炼的人们体验到最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并形成合理的服务品质保障机制,不断丰富、完善具体项目。同时,收集汇总参与运动的人流量及参与项目类别等资料并加以探索,及时转换场馆主体项目。此外,要注重信息的获取与更新,建立更加完备的监测体系,持续提升场馆运转效益。借助场馆服务规范更新服务技能资质条件认证及服务级别评估等机制的建立和执行,带动武汉各大高校军运场馆陆续实现高水平监管,力争步入国内专业场馆服务行列。
形成8所高校体育场馆运转战略联盟,做到武汉市内各大场馆的有机联动,同步运营。战略团队可将部分高校的军运场馆联合运营,协同监管。不仅可依靠联盟团队领导层实现对这些场馆的统筹引导,防止出现内部恶性斗争,强化大家的整体收益,还能拓宽团队整体的场馆规模及资金量,这样在后续扩大业务范畴时就有足够的投入支撑,进而确保此联盟团队在内的各个体育场馆在本市行业中占据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