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长川九年制学校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的一项重要活动,对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数学阅读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的必经之路。在数学阅读材料中不仅可以学到数学的意义和数学学习方法,还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1.数学阅读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下要求小学生具备语言文字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数学定义、定理的阅读和理解,对数学应用题的审题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数学符号、数学图表、数学图形的基本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尤其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2.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从数学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地方小升初试题中已经出现了阅读理解题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考察内容。这类型题要求学生将数学语言符号化、逻辑化,要求学生在短时间读懂并理解一个陌生的数学问题情境,然后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掌握的数学技巧灵活解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数学阅读能力不仅仅为了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提升阅读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很多农村小学生错误地认为阅读是一件枯燥的事情,特别是数学阅读。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帮助学生改变观念,提升认识。部分学生虽然不愿意或者很少阅读,但喜欢听故事,教师要抓住这一点经常给他们讲数学故事。在数学课堂中经常给学生讲数学家陈景润、陈省身、高斯等人的故事,经常让学生搜集数学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例如了解到:两千多年前我国计算工具“算筹”;一千多年前我国发明了算盘,计算速度加快了;四百多年前法国和德国数学家发明了计算加减乘除的机械计算器;五十多年前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五千多次;如今计算机最快每秒可以运算一千万亿次……这样的阅读轻松、有趣,学生在讲故事、听故事过程中逐渐培养了数学阅读的兴趣。
2.克服阅读障碍,阅读由简到繁。小学数学中,由于一般应用题有较长的文字表述,或者需要将图形转换为文字或者符号语言形式,使得部分学生对这类问题产生了畏惧心理,不能正确阅读,更不能正确解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如何将较长文字中关键信息正确地寻找出来,如何将图形语言转换为数学符号。在低年级教学中较少涉及复杂问题,对学生的数学阅读应遵循螺旋上升的基本规律,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逐渐增加难度,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3.贴近生活实际,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数学教材中内容大多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语言表述简洁严谨,但小学生通常很难理解表达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内涵,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阅读,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使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和情境,例如创设生活化阅读学习情境,让其明白,阅读后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在阅读中边思考边寻找答案,避免盲目阅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教师以身示范,教给学生基本方法。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数学老师示范作用很重要,教师需要示范阅读。教师的示范阅读直接影响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阅读水平,通过教师示范阅读帮助学生明确阅读中如何确定重点词语,需要删减那些干扰性词语,如何理顺先后逻辑顺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边读边讲,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分析,不能因为自己理解充分就认为学生也理解到位。教师反复示范,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就会关注阅读,在教师带领下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5.设计阅读作业,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课堂阅读以读图、读符号、读文字为主,课外阅读适当安排学生阅读一些课外相关资料,如查找数学名人趣事、数学发展历史、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这样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积淀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大有好处。只要教师适当引导、鼓励,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自然会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