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县第一中学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选择适当的批评时机,适当的批评方法,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许多教育家与优秀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个性及过错程度,采用的多种批评方式,对班主任的工作很有帮助。
受表扬是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教师在对犯有过失的学生实施批评前,找出其优点与“闪光点”,肯定其长处,既可培养其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又可以使气氛和谐,然后再针对过错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学生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有时候要批评彼事,先故意谈论与彼事无关的此事,由此而及彼;或对学生的某个缺点,并不加以批评,却在多种场合反复赞赏与此相反的好行为、好思想,以教师的爱憎表明是非,用正面的榜样教育引导,让学生自感惭愧,自觉改正。
批评的目的并不是制止某种行为,而是希望引向正确。有些学生的过失,并非出于什么不良动机,或者并未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事件本身也没有多少深奥的道理可讲,一点就通。此时只要着重在行为上给予及时的指导,使学生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自控力即可。如魏书生老师在学生犯了大一点的过错时,就让其去做一件好事,以功补过,这样学生更乐于接受。
遇到脾气暴躁、情绪易激动的学生,可从语言、谈吐上先避开对方的锋芒,待气氛缓和、态度冷静后再慢慢地谈起。估计学生一时不能接受的批评,可以由表及里,从行为到思想,从个别谈心到公开批评,有层次的逐步深入。因为学生经受尖锐、深刻的批评前,有个对过失行为的焦虑期,有个不断自思反省逐步适应的过程。如果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就可以避免僵局。
批评要及时,不要事后批评。时过境迁,旧事重提,不仅批评的效果差,学生也会厌烦。对有些细节问题和比较调皮的学生,最好能抓住现场,用刚刚发生的事实,当时当场处理,使其无法托词否认。对机敏、爽朗且有一定辨别是非能力的学生,批评可以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一下子能触到要害,对这类学生的批评,可从严要求,讲清道理,使他们感到自己当真错了。
有的学生自我觉悟和自我意识较差,犯了过失往往认识不到,可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和自身的正误对比,今昔对比,使其在事实面前接受教育;还可以借助他人或其他客观形象,如运用本班同条件但表现较好或进步较大的同学,运用他熟知的同学或报刊上宣传的优秀人物及其事例等进行对比,使之看到榜样,从而激起仿效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有些学生犯了过错认识模糊,可针对其认识模糊,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富于启发式的问题,如“这样做对吗?后果将是怎样?同学们会怎么看?”等等,让其自己思考,提高认识。这样的批评避免了和学生的正面交锋,充分相信学生,比老师直陈其过效果好。
当某一错误与思想问题刚一露头,老师就以敏锐的观察“见微而知著”,及时进行教育,使批评成为警钟。告诉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及危害,在问题未暴露、错误未发展前就预防制止。这种批评方法事半功倍,但需要教师富于机敏,有入微的洞察力。可以选择相对轻松的场所与学生聊天,从其喜爱或熟悉的话题谈起,谈时似无意,其实含苦心。用风趣、幽默、轻松、活泼却又十分中肯的话语,与学生娓娓而谈,往往能寓理于情中。
对学生的过错不可等闲视之,更不能弃之不管,但也绝非一味地批评,有时,宽容也是一种教育。学生犯了错并无严重后果的过失或犯错后十分后悔,异常紧张,特别是那些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学生,当他们因内疚“期待”着重责时,这时的宽容是最好的批评。学生从教师的谅解宽容中,已经接受到了教育,又感到了教师的温暖。当然,谅解的程度要针对被宽容的学生对自我认识程度而定。另外,沉默有时也是一种批评。当学生犯了过错,教师一言不发,表现自己对过错行为的强烈不满,让空气的沉闷传达责怨和期望。这时无言的沉默,比声色俱厉还要利于学生自我反省。
对某些批评,不必使用言词或在某种场合不便使用言词,可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发出信号,使学生终止不良行为。如上课时,某学生做小动作,教师以皱眉、摇头等其他手势表示提醒,使之改正。必要时老师还可以高亢激昂,声色俱厉,以满怀激情表达强烈的爱憎,这可引起犯过错学生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