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超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3)
我国有着悠久的体育养生文化传统,强调内外兼修,主张回归自然。尤其是我国体育传统养生,既能够使身体轻松自然、身体健康,又不用花费太多的钱财和精力,能够满足现代人对身体健康问题的确切需求。
体育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化认识的发展历史,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就已经意识到在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保健祛病的重要作用,此即为最早的养生。我国古代的养生方法受到了众多思想文化的熏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兵家及佛教等众多文化思想对养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诞生了多种养生 文化思想及流派。自古以来,不断有哲学家、医学家、教育家根据自身的理解,从各个角度和各个层面对养生文化理论做出系统的阐述,这些理论为体育养生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体育养生文化重个人修养,轻视个体间竞争,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1)节奏要求舒缓平和。例如,太极拳、五禽戏、八锦缎等武术中的动作最为轻便柔和,而且动作舒展起来落落大方,讲究轻慢圆匀,那些速度快且强度大的动作甚少。(2)强度可调节,可强可弱。体质不同锻炼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在锻炼强度方面不做特别的要求,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因人而异。(3)时间可长可短。锻炼的时间控制要求比较灵活。(4)场地避繁就简。锻炼场地没有太高的要求,有立足之地即可,随时随地都可以锻炼。(5)锻炼人群不作要求,男女老少皆宜。体育养生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参与养生。(6)身心锻炼全面。传统养生方法强调全面锻炼,不仅要练筋骨皮,还要练习内在的一口气,讲究内外兼修,全面锻炼,注重身心的全面健康。
对青少年而言,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会很容易出现身心疲惫和神经衰弱,而如果参加一些中强度的体育养生活动,则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让他们在养生活动中身心放松,消除心理疲劳,以更饱满的精神面对学习和生活。
体育养生文化能够引导青少年学会放松心态,消除心理疲劳,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体育养生锻炼中,如健身气功等功法具备柔和缓慢、动静相兼等特点,配套的音乐缓慢优雅,能够对青少年的心理起到很好的调适作用,以音乐和身体运动消除人精神上的阻滞,调理心理状态,起到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升华情感、缓解疲劳等作用。又如,青少年在练习“胎息法”时,要慢慢地放松,将大脑放空,进行冥想,此时的呼吸应绵密,在这样的养生运动中心情会很自然地得到放松,从而有效消除心理疲劳。在体育养生文化的作用下,青少年可以学会放松自己,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在养生运动中缓解疲劳,使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青少年群体来讲,他们常常会因学习压力和同学间的竞争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对未来前程的担忧而产生持续性的紧张情绪,出现不安和焦虑状态。不良的情绪是造成生理及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影响因素,不时参与一些体育养生活动可以使青少年心情放松愉悦,同时还可以帮助青少年有效降低紧张和不安的情绪,达到调控情绪的目的,帮助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古语有云“怒伤肝”,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如果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下会使人们的内脏器官受到影响,而要想身体更健康就要控制情绪。可以通过体育养生锻炼来控制情绪,使人心情舒畅,最终达到改善情绪的效果。例如,在气功锻炼中,可以通过肢体动作疏泄个体的紧张能量,将不良情绪在运动中得到引导和释放。在养生运动中,运动强度适中,并且特别重视呼吸的调节,可以通过有规律的呼吸吐纳缓解紧张、不安甚至愤怒等不良情绪,使青少年进入安静状态,在安静自然的状态下有效宣泄不良情绪,平息胸中不快和愤懑,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体育养生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可以使青少年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传统养生文化中,经常含有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整体观等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养生文化中将人体内环境、人的精神与形体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人体是五脏六腑和经络、精气等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整个环境的平衡稳定使人健康强壮,任何一个部分的过或不及都会打破平衡,使人衰弱甚至生病。在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应顺应自然规律,并利用自然变化规律调整自身的身心健康。这些传统文化会在体育养生运动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如主张清心寡欲、强调养性培德、追求乐观知足、主张自我约束、强调和谐统一等。这些思想文化会对青少年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让他们在各种思想思潮中严守本心,不随波逐流,成为一个思想高尚、富有正能量的人。
人体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灵活地做自我调节,以尽可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体育养生文化可以对青少年产生正向的引导,让他们更加全面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自己的人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养生文化的积极作用,需要我们准确了解青少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和迫切需求。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必须因人而异,我们要在体育养生锻炼中做好学情研究,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等方面进行了解,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围绕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开展体育养生锻炼活动。
在体育养生锻炼的过程中和实施后,要关注青少年的表现和反馈情况,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体育养生锻炼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后续活动中帮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养生文化中有很多积极、健康的思想值得青少年学习。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他们从体育养生文化中学到更多的人生哲学和健康知识。例如,在道家的理论体系中,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轻“形”重“神”,强调自身要回到赤子状态。《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的奠基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阴阳平衡,要顺应自然,重视预防,强调精神愉悦是健康的关键因素,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健康延年。我们可以将体育养生文化的精华进行整理,在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渗透,使理论知识真正成为他们的认知,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规律,学会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不同的体育养生项目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各有不同和侧重,如群体性项目可以帮助青少年解决内心孤僻的问题,与同龄人建立更加直接紧密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促进他们以更加乐观、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我们可以结合青少年的内在需求和客观条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养生运动项目,如健身气功中就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类型,可以供他们自行选择,这可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满足不同个体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充分发挥体育养生运动的积极作用。
在青少年体育养生活动中,存在着多种矛盾问题,如“体”与“德”的矛盾,不能片面追求身体机能锻炼而忽略了心理健康问题,也不能过于追求心理健康发展而忽视了机能锻炼,只有二者相互协调才能起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同时,还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不能片面地追求锻炼的强度、质量或时间,而是要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此外,还要注意安全问题,体育养生活动中存在受伤的可能性,因此要注意运动要适当,做好安全教育和防护措施,才能确保体育养生起到预期的效果。
了解和学习体育养生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更重要的是掌握修身养性的方法。对青少年群体而言,能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从而做到“不气不愁”、愉悦身心,这样才能健康成长,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