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龙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21世纪初,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横空出世,因为其针对高等教育开设,兼具开放、共享、自主、免费等一系列崭新特征,强烈的吸引了教育工作者的目光。国内外关于慕课的教学制度研究、教学设计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等成雨后春笋之势,由此发展出了多样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H—MOOC(Higher Education MOOC,高等教育慕课),超级公播课(Meta-MOOC)等。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切实的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以及高等学科知识的普及。
2018年,教育部发布“新时代高教40条”(教高〔2018〕2号),其中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大力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新型教育形态,要发挥慕课的重要作用,同时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高校、机构都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世界慕课大会上表示“中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
2020年,各高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得以考察,当慕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放置于高等教育的校园内、课堂里,能够发挥出怎样的作用。在这一时间段,本研究主要通过“超星学习通”这一慕课平台,开展计算机课程的线上教学活动,教学内容通过自制微课视频呈现,教学活动依照教学计划定期推送视频内容和相关资料完成,教学对象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一个自然教学班。
慕课飞速发展的同时,学者们发现慕课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辍学率高,持续性低,效果难检验等。当我们将慕课教学形式放置于高校课堂中时,以上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改善。
慕课主要采取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通过线上平台推送提前录制好的教学视频,一方面,录制好的内容无法通过学生的现场反馈作及时调整,更谈不上课堂的互动与交流,其实质与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相比只是新壶装老酒。另一方面,通过介质传递信息会造成信息的衰减。在计算机慕课的教学过程中,曾经穿插过几次线上直播课用于解答习题以及回答学生的共性问题,学生在课后表示“直播课的收获更大”。这一感受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相比于慕课所使用的传递工具——视频,直播课传递效率更高”,或者说相比于脚本化的教学模式,及时沟通更能产生亲切感和信服感。由此可以进一步认为,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利于保障信息的传递效率,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即使线上平台可以通过推送课后练习、开放交流空间等方式拓宽信息传递渠道,但碍于主要传递方式的限制,知识获取质量依然不如传统课堂面对面交流来的要好。
在开展计算机及相关课程的线上教学活动中,我们依托线上教学平台设计了“本周教学内容限时关闭”的教学策略,例如:周一上线本周所有学习内容,限时下周二前学完并锁闭视频。这一举措的初衷是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内容,及时消化相关知识。实际情况是,除了部分对计算机课程抱有极大兴趣,对自身要求较高的学生能做到全过程的及时跟进外,不少同学无法按时完成学习内容,超时后又要求重新开放。以本科计算机课程为例,后台数据显示班级学习完成率随着学期的推进逐渐下降,而令人惋惜的是,要求重新开放的学生人数也逐渐下降,即使在课程后期完全开放所有视频,期末考试结束后,最后三节课的完成率分别停留在了89%、86%和86%。
当前,国家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要求被归纳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当前计算机行业面临的“可能被机器人替代”的现状,同样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备深入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慕课教学最初的出发点是针对非专业的社会公众或一般学者做普及性教育,即使将这一教学形式放置于高校课堂内,其内容依然是以解决基本问题为主,大多停留在认识、记忆的低阶阶段,课程中启发式教学较少,深入思考的环节较难设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很难产生,实际上很难满足当前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亦难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发现,单独的、直接的将慕课照搬到普通高校的课堂中并不合适,其存在的一些固有劣势不仅不能满足当前的高等教育要求,甚至会放大慕课本身存在的问题,与传统课堂相比,反而更难保障学习的持续性、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成果。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提升,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诚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慕课暴露出了许多缺陷。当教学活动回归常态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去芜存菁,规避慕课的劣势,发挥慕课的优势,来提升传统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下,开展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慕课都将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教学手段。
课内与课外的教学结合。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仅仅依靠课内的45分钟远远达不到学习的目的,通过慕课将学习过程延伸至课外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慕课的优势之一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高校的教学活动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统筹规划课内课外学习内容,以延长积累过程,深化理解与认知,也为“两性一度”的发挥拓展时间和空间。
线上线下的教学结合。慕课的另一优势是可以归集各类学习资源并做到实时更新。以计算机课程为例,计算机规律性较弱,具有显著的琐碎性、即时性特征,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税制变化频繁,课堂上刚刚结束的知识点第二天就面临调整的情况经常发生,教材的内容也总是跟不上改革的脚步。当将慕课资源补充进来之后,学生可以在课外、在线上精确定位重难知识点反复学习,教师可以用最简便的方式推送最前沿的资讯消息,紧跟政策变化,做到实时分享。
此外,慕课平台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前慕课平台的功能日益全面,通过平台推送练习,开展课堂讨论,发布思考案例等,都能在平台内获取相应的数据,包括学习进度,习题正确率,讨论和思考情况等。这些数据能帮助教师更迅速、更全面的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开展相应教学活动时可及时解决共性、个性问题,保证学习的持续性,也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保障教学质量。由此,将慕课与传统课堂融合后,慕课存在的许多问题能够得以解决,而传统课堂面临的一些困境也能得以改善。
将慕课补充进来之后,不应沉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炫技”,也不应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展无限的探索,教学活动中需要始终把握“内容为王”的主旨。教学内容的设计是真正需要教师加大投入的事情,从学习兴趣的激发到学习目标的树立,从知识框架的搭建到具体内容的填充,从基础知识的认知到复杂问题的思考,无一不是依靠教学内容步步为营的。而慕课及慕课资源仅仅是为以上教学活动提供平台和工具,为传统课堂的推进提供助力,切不可本末倒置,将慕课变为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
传统课堂或多或少局限于理论教学,理论到实际的距离有多远?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如何?专业未来最需要的人才是怎样的?其实这些问题都很难在课堂内予以充分的解答。如果能通过慕课平台引入校外资源、企业资源和校外导师,则能为高校培育人才打开新局面。慕课为开展校外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不受限制的空间:校外资源、教师、专家可以通过慕课平台长期的、连贯的为在校生分享社会工作经验和专业发展现状。这样的教学分享不会受双方的工作、学习的制约,因此教学活动将是系统的、持续的、完整的。通过慕课平台打破校园与社会间的壁垒,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也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这无疑是对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强劲补充。
将慕课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各高校应起到引领推动作用。首先高校应准确定位慕课在各类教学工作中的作用,由此分别针对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不同课程,设定相适宜的慕课教学形式和,合理使用慕课教学资源,设定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慕课教学标准和评估体系;其次,高校不应为了创新而过度开发信息技术手段。高校应把握教育的实质,始终将“教学效果是否提高”“学习效率是否提升”等作为评估课程好坏与否的标准,将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工作方向,不应将技术手段的高级与否纳入课程评估体系。最后,高校应提供配套设施、设备,也要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发展交流。不少高校已经展开了积极的行动:引入国内外优秀的慕课平台,与经验丰富的技术公司展开合作,设计打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学硬件日益丰富的同时,高校也应重视教师们的培养与交流,特别是关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结构设计”“新时代育人目标下的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引进增加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国家、社会、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教师个人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最小单位很难满足所有需求。以课程组、教研室为单位,按课程大类组建教学团队,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建设任务作统筹分工,必要时引入信息技术人员、课程研究人员、学生助教等,都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打通专业班级,按教学模块设置线下讲师,按照知识点制作慕课资源。在“精简动作”之后,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更容易深入挖掘自己所负责的教学内容,也更有利于针对每一个知识模块、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
在设计线上、线下教学活动时,教师的工作重心应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目标是将课堂设计成“分析、评价、创新”的高阶课堂,信息技术手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慕课是拓展课堂空间的平台。因此,教师应将线下课堂与慕课课堂的教学内容打通结合设计,让线上线下的教学内容互相配合、互相支撑,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本研究通过一个完整学期的计算机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认为将慕课教学形式完全照搬放入高校的课堂内并不合适。一方面,它无法克服自身的缺陷,另一方面,它无法满足当前各个方面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如果能将慕课教学形式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工具,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回避慕课教学缺陷,同时能解决传统课堂遇到的问题。目前,已有不少课程利用慕课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这些课程通过教学流程再造,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融合互补,切实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这些都值得本研究做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