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毓诗,廖远朋,孙君志,丁海丽,李顺昌
2020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形成了“大流行”,这是一场挑战全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精神文化的重大疫情,也给医学科学带来深刻影响。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学科团队组织中青年学者进行了论坛研讨,通过分析运动医学学科在本次疫情中产生的影响,旨在探索人类开展防疫抗疫工作中运动医学的责任使命及学科未来走向。
胡毓诗:《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运动医学》卷对运动医学学科进行释义:运动医学是医学与体育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从而达到防治伤病、保障运动者的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身体活动不足带来的死亡风险增加。最新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1]的研究显示:全世界每年至少有390万人通过充分的身体活动而避免了过早死亡。验证了普遍认同的“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是良医)”的概念。因而使运动医学学科的内涵横跨体育领域的医学问题(如过度运动或运动方法不当引起的伤病问题,如何提高运动能力等)和医学领域的“运动问题”(如体力活动不足导致的慢性病问题,如何通过运动促进健康)[2]。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运动医学的研究者们有责任聚焦运动是否能增强机体抗病毒防御的能力,什么样的运动能够更好地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降低冠状病毒感染后的风险;对于感染者,如何通过运动医学的早期介入,改善其呼吸、心血管机能,并且进一步恢复日常功能,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参与的能力,从而对其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疫情影响而减少体力和社交活动的个人,如何通过运动医学的指导改善其身心的健康;针对不同人群,什么样个体化运动更为精准和有效;针对实施层面,应关注不同人群疫情后身心健康的普查工作,加强不同人群运动的分类干预和个性化建议,加强健身知识的普及,完善运动医学服务体系的建设。
丁海丽:2020 年5 月13 日《JAMA Cardiology》在线刊登了“A Game Plan for the Resumption of Sport and Exercise Afte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fection”[3]一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方案(试行)》[4]中涵盖了身体功能训练与运动处方,显示出运动医学这一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的活力与实践价值。中国运动医学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优势,是国粹医学传统手法实践精华与国际运动医学功能康复理念的融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太极、八段锦等在方舱医院患者康复、居家人群健身锻炼等方面显示出积极作用。然而,对比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其他学科的快速响应与研究进展,运动与COVID-19 关系的相关报道相对较少和滞后,这一方面受限于学科本身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应用体系;另一方面,在学科影响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等等问题上对学科广大研究人员和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如何担负起中国运动医学飞速发展的重任,如何促进中国运动医学高精尖成果产出? 尤其是中医传统功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国内已有成熟稳定的发展,我们应有义务进一步挖掘其科学内涵,坚持文化自信,秉承特色优势,总结高水平成果,向世界推广,促进国际化与现代化。
孙君志:新冠肺炎在全球的大流行,使得人们思考体育锻炼在防疫上的作用及价值。目前,主要的焦点集中在运动如何通过增强免疫力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以及我们应对居家隔离后导致体力活动不足而引起的“第二波(second wave)”打击时,身体的适应机制及正确的锻炼策略问题[5]。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关于运动对新冠病毒影响的临床研究报道出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会对运动医学学科在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中的价值做出重新定位。
那么新冠肺炎疫情来临后,我们该如何合理运动呢? 在保持社交距离和采取适当卫生对策的同时,找到创新性的锻炼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在疫情中,居家锻炼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锻炼方法,但需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值得注意的是,健身房被视为高风险感染区域。有研究表明,在健身房使用的高峰期进行锻炼,会增加个体的感染风险,因为室内训练需要满足足够的通气条件。因此,建议室内锻炼时刻保持通风,这是一项重要的防疫措施[6]。而对于运动处方的选择,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的建议是每周进行150~300 min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进行两次肌肉力量训练。已感染但无症状的人,建议可以继续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但需要以症状为指导,同时应注意保持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而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措施中,体育锻炼也被纳入其中。《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方案(试行)》在康复治疗中加入了躯体功能训练。针对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和遗留功能障碍问题制订有氧运动处方,包括踏步、慢走、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形式。未来,在疫情逐步得到稳定后,可以根据政府的建议在户外运动时,也需要保持好安全距离;如果在健身场所进行锻炼,需要保持好健身场所的卫生及通风条件。
李顺昌:新冠肺炎疫情限制了人们的“外出”活动和锻炼,这势必会大幅减少身体活动水平。长期的静坐少动可使内脏脂肪明显增加,出现脂肪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促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导致机体处于慢性低度炎症状态[7]。最近一项新冠肺炎临床研究发现,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患者出现炎性细胞因子的高水平表达,即“炎症风暴”,提示炎症细胞因子与新冠肺炎患者感染严重程度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8]。合理的居家健身运动可显著降低促炎性因子的分泌,提高抗炎症因子的表达,使机体达到免疫反应的最佳适应状态[9]。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长时间剧烈运动甚至力竭性运动不但不能增加运动者的免疫机能,还可诱发以胃肠道系统疾病和上呼吸道疾病为主要表现的运动性免疫抑制[10]。因而,以疫情防控和健康促进为目标,由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度等要素构成的科学的个性化居家健身运动方案成为运动科学研究者和从业者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努力探索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今天,以“主动健康”理念为指引的居家健身积极将健康关口前移,主动从后果补救向风险预防转变,从依靠外源向依靠自己转变,把健康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将以“居家健身”作为健康促进、疫情预防的头阵先锋,将以“医药治疗”主攻、配合“居家健身”辅攻作为疫病治疗和康复的主阵主力的这一抗疫策略,将为世界各国人民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主动寻求健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向。
胡毓诗:早在2003 年抗击“非典”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率先为患者实施了八段锦、太极拳等具有中医特色的运动医学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又有多家医疗机构在隔离病房或方舱医院等地采用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中医运动医学治疗方案,获得满意效果。不少居家人员也通过养生功法等传统运动疗法的练习,为提高机体免疫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上事例再一次说明了中医运动疗法备受大家的认可。
2019 年10 月全国中医药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中西结合并重的运动医学,应进一步促进中医运动医学原创思维和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寻找新冠疫情防治的创新路径和手段,加强中西医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医整体观,开展辨证论治、辨体施动,进一步发掘、整理、验证、开发、推广具有中医特色的运动疗法,进一步研究并发挥好传统养生呼吸吐纳、行气导引、形神共养的作用,与现代康复共同发挥防病、治病及康复作用,促进新冠肺炎患者的全面康复。
廖远朋:传统医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华人民和中华名族的博大智慧,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疗法一直延续至今,并被证明具有独特疗效,向全世界推广。中西医结合的运动医学可谓是我国医疗工作的一贯方针,且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已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我国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了相互渗透、优缺互补的良好形势,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的优势,建立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理论体系,创办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相关学科和专业,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已成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趋势。
丁海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和大考中,我们看到,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一大亮点特色,也是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方案”的典型案例,显示出中西医协同这一医学模式的生命力和新活力。从“非典”、甲型H1N1 流感,到此次疫情,中西医结合在屡次战“疫”中取得辉煌战绩,这一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愈发受到世界的关注[11]。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新时代推进世界医学境界提升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医药走向世界,不仅可以造福全世界患者,也能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成为促进中外交流的亮丽“名片”。
同样的理念也一直贯穿运动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12]。而在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的中国中医药特色优势是我国运动医学走向世界的基础,现代化和国际化反过来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医运动医学发展,因此,运动医学学科不仅应充分运用中医理论、传统养生功法的优势经验,也应致力于其科学内涵与生物学机制的探究。第一,传承创新,汇聚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的智慧。针对运动医学学科的核心方向,在中医简、便、廉、验、效绿色疗法防治运动损伤,助力奥运科技攻关以及传统功法防治疾病的新时代需求等方面,大力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构建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理论体系,从而为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实践创新,贡献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方案。创新运用现代科学先进方法手段,主动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运动医学在奥运科技攻关和全民健康事业中的服务模式,从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扩大科技服务影响力。
胡毓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倡导“少出行”引发的居家健身需求以及国际学术界对运动提升抗疫能力的研究都表明,运动健康促进作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具有重要价值。在“体医融合”背景下,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对运动健康的需求也日益显著,亟需在公共卫生领域设立运动与公共健康专业,或者在运动医学学科中融入公共卫生知识,坚持体医结合、康(医)体融合,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和运动与健康知识、技能和素养的专业人才,为运动处方与医疗处方相结合的疾病和运动健康管理提供人才支撑。
经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将运动医学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显得更加重要。这项事业涉及到教育、卫生、体育等多个领域,是一项着眼于各级教育机构的运动医学学科大型建设工程。积极协调医学、体育、公共卫生、教育等学科在不同方面的不同优势,实现从科学运动到疾病防控、从国民教育到意识形成的重要突破。做到居安思危、防范于未然。最终使人民群众形成“健康运动、运动健康”的科学观念,为提升国民体质贡献力量。
廖远朋:自2016 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与实施以来,“体医结合”“运动医学”已成为公共医疗卫生和体育界关注的热点。早在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会就曾提出“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是良医)”这一概念,并实施将“运动”纳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措施与手段,积极倡导医疗人员将“运动功能”作为人体的基本生命体征,并将其整合到问诊体系中,同时将“运动处方”作为治疗的基本内容。这一现象意味着,运动医学正发挥着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运动医学已成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核心。未来运动医学体系建设应完善“体医结合”促进全民健康机制;搭建全民健康服务平台,在医疗和体育部门共享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实施运动风险评估,建立运动处方数据库,不断推动形成运动医学为主导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廖远朋:运动医学基于医疗卫生与体育运动结合的学科特点而服务于竞技体育及全民健身,为运动人群的医务监督、伤病防治及营养提供支撑。自21 世纪以来,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健康问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6 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将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大健康、大卫生”理念的指导下,健康生活观念不断普及,全民健身已成为社会常态。但群众缺乏科学锻炼知识,缺乏运动健身指导,盲目锻炼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由此,运动医学以其相对独立成熟的知识体系,为大众普及运动健康知识,指导科学健身,提供运动伤病防治,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健身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在“体医结合”健康管理和服务模式下,运动医学服务领域应从竞技体育逐渐拓展至全民健身、群众体育中,旨在将医学干预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智慧化”转变,依赖医学思维和体系,以运动为方法和手段,为“健康中国”战略保驾护航!
李顺昌:为满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对主动健康的积极追求,顺应“健康中国2030”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要求,作为“体医融合”典范的运动医学亟需在服务模式和内涵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依托运动医学专业知识,融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最新科技,打造全民健身智慧化平台或可成为科学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创新融合的尝试。全民健身智慧化平台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特征:一、信息化。平台应是集运动医学权威专家、各级各类健身场馆和科学健身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信息资源库。二、数字化。平台应是拥有统一数据规范的个人健身实时监测和交互信息的数据库。三、智能化。平台应是包含二代室外健身器材、智能健身步道和智慧体育公园的智能健身系统。四、智慧化。平台应是真实健身场景的数字孪生,是个人、家庭和区域“三位一体”、真实与数字“孪生交互”的智慧健身与主动健康深度融合的全新服务模式。
孙君志:基于运动医学服务模式的复合型科技服务创新团队的创建是运动员保持良好竞技状态与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科技助力运动队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更是未来科技助力奥运的必然发展趋势。现有的运动医学服务模式为:运动员实时机能监测、中医体质辨识及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的运动医务监督模式;专业技术人员驻队、复合专家组定期巡诊综合评估、专科专家及时会诊的运动伤病防治与康复团队工作机制,能早期伤病预警、及时发现伤病、有效减少伤病发生率及伤病运动员快速康复回归训练和比赛,保障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充分发挥。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种服务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数字化训练监控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高水平运动队和精英运动员已经率先实现或部分实现了训练的数字化,这为运动医学服务模式也提出了挑战。根据疫情的防范要求,“云端会诊”的出现极大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为运动员异地训练和“隔离”训练期间的运动医学保障的需求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对传统的大众健身方式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利用智慧治理思维和数字化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提供了新的领地。传统线下行业会面临新一轮的整合,“云健身”和“云直播”赋能传统健身方式,并激发了新型健身模式的崛起。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健身场所的线下健身冷清,线上健身和家庭健身却一片火热。在各大内容平台,与健身相关的话题和粉丝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疫情带来了健身直播的火热,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居家健身的需求,并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家庭健身设备销量的增长。那么新冠肺炎疫情过后,“云健身”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投资新赛道? 疫情过后健身领域又将迎来哪些新机遇? 我们相信,智慧化的全民健身理念想必会继续和传统理念进一步融合。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健身场所提倡的智慧化,正是传统健身场所需要改变的地方,不仅能让大众获得更好的锻炼体验,同时还能为健身场所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此外,智慧健身的所有服务都可在线完成,同时则让健身行为变成了可量化分析的数据,从而让大众更科学、有效地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