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德林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2013年,习近平在8·19讲话中首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2016年5月,习近平再次提出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让世界知道“2008年夏季奥运的中国”“舌尖上美食文化的中国”“经济上高速发展的中国”,还要让世界认识“冬季奥运的中国”“杭州亚运会的中国”以及“为人类文明发展做贡献的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1]。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指出平昌冬奥会韩国突出展现了“体育外交”和“文化科技”的特色;2022年冬奥会中国应该树立大国形象,展现文化自信,除了给世界留下有形的奥运遗产外,还需要考虑更为伟大的无形遗产[2]。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我国文化传播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是新一代领导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战略构想。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因此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将成为影响我国大国形象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讲故事”在中国语境中属于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是讲述者与倾听者在特殊情境下建立起来的沟通空间,并不断有新的讲述者和故事情节融入其中,通过讲述者与倾听者之间的互动、沟通而达到的对双方和周围资源的理解与融合[3]。在西方语境中“Story”本身具有“故事”之意,但也可以被翻译成“新闻报道”,纵观美国的新闻发展史其实质是“信息传递模式”和“故事讲述模式”此起彼伏的过程,“讲故事”从未缺席过。华尔街日报的撰稿人布隆代尔主张,传播行业的从业者既要做事实的传递者,也要做故事的讲述者[4]。
“讲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故事”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将传统体育的精髓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根本在于整合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文本,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形态,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强化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扩大体育文化的覆盖面,进而达到通过“讲传统体育故事”提升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影响力和我国传统体育国际形象的目的。具体而言,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应该做到三个层面。
第一,凝练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故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宗教礼法、道德人伦、内外兼修、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的价值体现。目前我国传统体育中最具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当属武术、太极拳、龙狮、龙舟、气功以及体育养生方法等,因此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故事应该主要围绕这些运动项目挖掘并构建这些项目的故事体系。
第二,采取多样性的讲述方式。“故事模式”被强力唤醒并非偶然,是对互联网时代从“信息匮乏”到“信息爆炸”的客观反映,因此故事讲述者应该利用“人人皆媒体,事事可直播”的大环境,通过可视化,立体化的传播方式全方位讲好传统体育文化故事。
第三,注重故事的感染力。“讲故事”是伴随人类信息传播的实践而产生的,并非一种新事物,但却是一种传播方式的创新,因为它与“信息传播”的“硬”要求,严肃性不同,主要倡导“软”传递,讲究亲和性和感染力,因此利用“故事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当前信息溢满状态下信息传递的短时性和碎片化。
体育强国建设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体育文化“强”是体育强国的核心指标之一。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区别于世界体育的文化根本,将其传播出去并被世界所接受,才可能真正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构想。北京奥运会很好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奥运会后之后针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传承、申遗等机制并没有得到巩固。2020年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带来了新的传播契机,传统体育文化需凝练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体系,并深挖其内涵,同时创新多种传播方式,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提升其文化品位,展现其文化意蕴,拓展其传播时间和空间。
体育外交在我国历来有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化认同是外交形象塑造的关键所在。纵观我国体育外交,传统体育文化一直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他者文化”,中国体育的外交形象也一直浮于表面。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我国体育外交中没有处理好“现代运动项目”与“现代体育文化”、“传统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文化”的辩证关系,常常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其次,我国目前的体育文化传播作品例如纪录片、影视作品等一直停留于传统思维,创新不足。“讲故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它不再以强制性,灌输式的方式传播,而是将自身的文化理念潜藏于故事之中,逐渐影响听众的价值取向。
讲好中国故事源于习近平对增强国际话语权和提升文化自信的总要求。自近代以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一直与西方体育文化处于“博弈”状态,并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文化自信。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体育强国,各种世界级的体育赛会都将陆续在中国举办,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话语体系,传统体育文化必将成为话语体系的核心。习近平指出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只有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才会了解中国,中国才会自信[5]。习近平善于讲“小故事”,讲平民身边的故事,讲浅显易懂的故事,讲富有哲理的故事。因此,传统体育文化要从小处着手,敢于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建立传统体育文化的话语体系,挣脱西方思维的禁锢,审视自身传统,反思自身缺失,通过经典的小故事彰显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大内涵,不断提升自信水平。
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较高的国际话语权以及在地区事务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在体育领域我国正在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我国体育话语权的羸弱以及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国际缺失。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尚存疑虑,甚至很多媒体刻意用“刻板印象”和“固定思维”攻击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首先,西方媒体的曲解报道。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被西方媒体曲解为中国的“马歇尔主义”或者“新殖民主义”,这些言论可能引发沿线国家的担忧甚至敌对行为。其次,文化传播的“语言”劣势。传统体育文化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是“语言”,汉语虽然在使用人数上占据优势,但是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处于弱势,汉语博大精深、寓意广泛,外国人难以掌握,所以经常产生歧义和误解。这也造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困难。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性是其传播的先天优势,由于传播的专业性不足,传播内容缺乏感染力,传播话语体系与表达不当导致国外对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好奇层面,缺乏深层次的认知、理解乃至认同。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课题组对“一带一路”沿线七国青年就中国文化认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群体中75.7%的人认为中国文化神秘,72.90%的人认为中国文化保守,66.7%的人认为中国文化难以理解,其中接触过中国体育文化的青年人数不到2.7%[6]。首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传播的复杂性。例如以中国太极拳为代表的体育养生文化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主张将“人”“自然”“社会”融为一体。但是当太极拳遇上奥林匹克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两种价值理念,可以说是对另一种体育价值观的“颠覆”,如何让国外受众接受“太极拳”,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巨大障碍。其次,传播内容缺乏感染力。国外对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认知多半是通过影视作品得来的,影响较为广泛的为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等人主演的功夫片。但是在国外练习武术的外国人并不多,据有关课题组调查,5个国家的16所孔子学院的学生普遍认为中国武术非常神秘,尤其是黎巴嫩学生,虽然认知度较高,但是接触率较低[7]。最后,体育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缺失。一方面是文化阵地的功能单一,例如,孔子学院是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阵地和主要媒介之一,但是孔子学院的重心仍然放在语言推广上,针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极为贫乏,如何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孔子学院的战略定位,促使其转变为对外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基地,是构筑文化话语体系的重要步骤。另一方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较弱,特别是没有形成系统的能够代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作品群。
在20世纪电视成为主要的信息传递媒介之时,尼尔·波兹曼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中提出,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的急剧增加,促使人们的意识趋向碎片化和扁平化。随着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智能设备的普遍应用,使这种扁平趋势更加显著。“再中心化”实质是占据互联网传播霸权地位的国家对信息传递的控制。第一,在体育文化传播领域,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需要面对扁平化的问题。一方面,如何增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效率。例如如何解决《武林大会》《中华龙舟大赛》《舞龙舞狮大赛》等能够代表我国传统体育的直播赛事在国内收视率不高,在国外收视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搭建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平台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能够为传统体育文化国外传播提供技术支持的互联网企业,包括CCTV国际频道也基本没有专门介绍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版块。近几年开拓海外市场的搏击类节目《昆仑决》和《武林风》也基本以现代体育元素为主,除了部分拳手出场时偶尔设计一个中国武术表演环节,其他传统体育文化的成分基本没有出现。第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如何应对“再中心化”的问题。美国占据了世界体育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其NBA、NFL、MLB、NHL与世界各个地区的国家都签订了不同程度的电视直播合同,每一项赛事都在极大地宣扬美国体育文化和美国精神。例如,中国的春节,CCTV-5都会安排NBA球星专门给中国人民拜年,以增加NBA在中国体育市场的统治力。一方面,美国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当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与美国现代体育碰撞时应如何保持自身独立性,彰显自身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底蕴,维护自身尊严;另一方面,美国也是互联网主权国家,掌握着互联网传播的核心技术,在这种不平等的传播体系中,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应如何构建自己的传播路径,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讲中国传统体育故事必须要讲最能够体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的故事。习近平在8·19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有“四个讲清楚”,即,讲清楚每个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国情的差异必然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讲清楚中国文化沉淀着中国民族的文化精髓;讲清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8]。根据习近平的讲话精神,中国传统体育故事需要讲两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讲清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讲清楚中国武术的派别,各个派别产生的渊源,各个武术招式的演变历程,以及背后所承载的武德精髓。例如华佗的五禽戏,可将其治病救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以故事的形式呈献给受众;又如太极拳,可借鉴“陈家沟”的故事背景,讲述太极拳的养生与实战,化解外界对太极拳的误解。其次,要讲清楚中国现代体育所取得的成就,尤其要讲清楚现代体育所取得的成就与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9]。也就是说中国现代体育所取得的成就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支撑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从来都不缺乏“仁义廉耻”“国家大义”“顽强拼搏”“勇于献身”等高尚品质。例如,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性的“祭祀”舞蹈,如《大武》《嘉绒祭祀舞》《云门》《弓矢舞》等都是在军队出征或者狩猎活动之前为提升士气所创。在国际赛场上一些中国传统的养生元素频繁出现,例如NBA球星经常进行中医针灸以缓解肌肉疼痛,2018年奥运会期间菲尔普斯经常使用中医拔罐进行肌肉放松。传统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高尚品质以及养生功效成为现代运动员国际赛场上的精神动力,如果一味宣扬现代体育而摒弃传统体育,那么中国迈向体育强国之路将更加艰难。
“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是体育文化的单向传播。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交互式的,互相取长补短以达到相互融合为主要目的;体育文化传播主要受到传播对象对“中国传统体育故事”的掌握程度,传播的方式、方法以及受众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影响。很显然“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基本路径是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出发点,以世界体育大家庭为落脚点。首先,“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要讲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最能够体现中国体育特色,最具吸引力和最具影响力的故事。例如“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中的射箭、早在战国时期民间就流行的娱乐性足球游戏——蹴鞠、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投掷游戏——投壶、“孔子翘关”与“秦王扛鼎”中拔山盖世的举重、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角抵对决——摔跤,甚至可将一些神话故事融入其中,例如“后羿射日”的射箭运动、“夸父追日”的田径运动等等。其次,“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要尽量考虑受众对象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世界是多元化的,不同国度、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他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力和接受方式也不同。一方面国人要克制自身的民族情绪,不能盲目地将自己的体育文化凌驾于他国之上。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深厚的民族积淀和浓重的艺术色彩,例如戏曲表演所展现出来的武术动作,舞龙舞狮中的龙狮造型等完全可以采取“艺术性”的形式进行传播。另一方面,要保持民族体育特色的独立性。保持自身特色是传统体育得以存活的根基,是能够进行传播的基础。最后,体育文化的传播要考虑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惯性,例如武术动作中的“马步”,在国外传播过程中被翻译为“The Horse Step”,受众根本无法将两者联系起来,也就增加了传播的难度。有学者指出要学会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10]。因此,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需要根据国际状况,在尊重他国传统的基础上,使中国体育价值观通过“国际方式”表达出来才可能被世界所接受。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哲学生命、价值理念、情感意志、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它必然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因此“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必然要注意主流性,抓住主流方向,抓住故事重点,做到多样性和主流性的统一。习主席指出:热衷于去中国化、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那一套是绝对没有前途的[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之相反的是我国传统体育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缺失,甚至导致宝贵体育资源的流失。对此,有学者指出,近年来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不可谓不热闹,但是效果并不大,根本原因在于传播的产品中能够生根,产生持续影响力的东西不多[12]。因此,本文认为“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需要结合当前国家对外的战略目标,通过体育这一载体传递中国的主流精神和理念。首先,通过武术传递中国武术“武因文存,文以武显”的文化实质,通过武术表演表达出中国兼容并蓄,和谐发展的精神内涵。其次,通过古代“射箭”“摔跤”“击剑”“象棋”等体育形式表达“和而不同、强而不霸”的战略定位,向世界宣传中国“和平与发展”的立场。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展开“一带一路”倡议,这不仅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重大契机。马来西亚交通部长曾经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的决胜点在于“民心相通”[13]。“民心相通”的关键应该是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这应该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对外传播中能够生根发芽并产生持续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体育媒介化时代,传播的效率和传播的质量同样重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了西方体育强国的高度评价,但是我国在大力宣扬民族体育元素的过程中更为注重的是“能否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可”。体育全球化和媒介化使得体育文化的同质性愈加严重,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榨。在传播效率方面,美国把控全球80%的新闻稿、60%的广播节目和75%的电视节目和媒体话语权[14]。而我国传媒在国际市场上明显处于劣势,传统体育传播的形式主要依靠实体表演。例如国家外派的传统体育艺术团,海外孔子学院的传统体育展演以及国家文体艺术表演团等,这种形式对于掌握媒介霸权的西方国家而言无异于螳臂当车。由于传播媒介的狭窄,我国传统体育存在严重的文化自卑甚至文化自戕行为,原本属于我国的“拔河”被韩国抢先注册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传播的质量方面,故事意识缺乏,功利主义严重,盲目“引章论典”,缺乏情理支撑;有些传统体育内容不经加工,刻板生硬,甚至一套内容多方传播,忽视国家、地区、民族的差异性,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质量。因此在考虑传播效率和传播质量方面,本文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形势,因地制宜,根据国际形势、舆论,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要讲最能够符合世界主流思想的中国故事。第二,注重效果、循循善诱,要让国外通过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进而了解现在的中国。第三,要创新表达方式,学会“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第四,必须强化我国体育现代媒介建设,拓宽传播途径。新媒介是文化传播的基本保障,中国传统体育没有现代化媒介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传播不出去的。因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各种媒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为中国传统体育走出国门打开通道。
“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是我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大国形象,彰显大国气派,提升国家文化软势力的战略部署,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处理好各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