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县空心李产业发展低效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0-11-23 01:55宋雪亚路留明张彪
南方农业·下旬 2020年9期

宋雪亚 路留明 张彪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国利用电子商务和物流的迅速兴起努力缩短贫富差距,逐步迈向小康社会。贵州沿河空心李品质优良,但以空心李产业为代表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过于低效,无较大的竞争力和市场,消费群体也仅限于一些县、镇、村。基于此,以沿河空心李为例,分析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低效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特色产业;空心李;贵州省沿河县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7.066

农业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1]。贵州作为一个贫困大省,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低、产业发展低效。农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农民生活的前提,发展好农村特色产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快速运行。沿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虽然拥有空心李等特色产业,但发展形势 并不可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基于此,系统分析沿河县农村特色产业,利用发散式思维,以小见大,总结实际经验,提出具体的相应对策和措施,从产业低效的成因入手,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思路[2]。

1 沿河县基本概况

贵州简称黔,位于我国西南腹地,是云贵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邻湖南,南毗广西,西靠云南,北连四川,是我国典型的高原山区。贵州平均海拔约在1 100 m,高原山脉众多。全省地貌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是唯独没有平原分布的省份。“地无三里平”是指贵州境内山地遍布,山脉众多,90%以上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誉流传至今。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地面石子遍布,崎岖破碎。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东北边缘,隶属于铜仁市,是黔东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一条呈南北流向的乌江蜿蜒流动,将沿河县一分为二,东南部的大娄山脉与西北部的武夷山脉纵横交错。沿河县山地、丘陵的面积占97%,坝、地占3%,喀斯特地貌区占72.5%,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沿河县夏暖冬凉,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水量为1 050~1 200 mm。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殖、发育。沿河县境内的河流属于长江流域,有乌江及其支流共20多条河流。沿河县也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县,主要的农作物品种有马铃薯、红苕、苦荞、空心李、茶叶等。

2 沿河县空心李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的重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政策相应出台,沿河县面对石漠化这一严重的实际情况,把握时机发展“一县一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扎实有序地推进脱贫工作,助推农民脱贫的同时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建设。2011年,沿河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投资500万元着力打造果蔬产业。截至2020年,全县空心李的种植面积达0.66万公顷,李子产值达8.3亿元,促进了沙子、和平等11个乡镇的近20万人实现就业增收,带动全县的经济发展。但沿河县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较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绿色农业所占比重较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随着中央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沿河县按照“政府驱动、改革推动、社会带动、市场主导”的发展思路,把沙子空心李打造为“一县一业”产品[3]。着力于建设产业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加强经营管理、钻研农业科技,保证了空心李优良品质,打造出空心李的卓越品牌。沿河县积极与中国农科院、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开发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防治管理技术,并在近几年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沿河县实抓“一县一品”实力打造“沙子牌”空心李。并于2006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的称号,当地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电视短片、抖音、快手和报纸等多种宣传媒介推广沙子空心李产品,极大地提高了空心李的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知名度。

沿河县政府组建发展班子,推进无公害空心李产业建设,在逐步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重点发展空心李的生产企业、家庭种植农场、种植大户、农民专業生产合作社,通过大户对小户的带动作用,使周边小户主动参与空心李基地的建设,不断扩大基地规模,使“沙子牌”产业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经济主导产业。同时,沿河县贯彻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主动建立发展图谱,依托现代化园区管理技术,高效打造“沙子牌”产业,推进农业旅游一体化,带动园区内餐饮、酒店、文娱等产业逐步兴旺,通过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沿河县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旅游园区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旅游规划不合理,开放式园区无管理人员看管,园区内秩序混乱,造成果农、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维护,这些摆在实处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销售方面,沿河县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产业与交通物流产业快速融合发展,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销售空心李,促进产品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双向流动,努力将“沙子牌”推出大山,畅销至全国各地。据悉,为进一步拓宽空心李市场,沿河县人民遍寻销售渠道,助推黔货出山,对空心李进行深加工,将果实加工为罐头、饮料等再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的同时也间接延长了产品的保质期。同时,在外部设计上增加二维码产品标识以及质量监督举报电话等相关信息,并重新制定等级标准,实行分层分级销售。此外,还充分利用县域公共品牌等资源来提升知名度。

为增加销量,各中小企业特别针对目标市场进行考察,从多方面对接空心李的销售渠道。先后到贵阳农产品批发物流园、苏州市食行生鲜等重点市场进行实地考察。除此之外,政府还组织果农代表到省外参与产销对接活动,通过“走出去”使空心李销量得到显著提高[4]。

3 空心李发展低效的成因

3.1 地理环境恶劣

沿河县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多处地势高低不平,地表支离破碎,再加上土层薄弱,雨水冲刷后,表层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逐渐贫瘠化。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干旱、霜冻、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突如其来的天灾使大量农作物受灾,当地经济损失严重。日积月累,恶劣的环境使得沿河县农业生产能力低,生产条件较差。

贵州处于内陆地区,山脉连绵,地理位置非常封闭,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许多地区未通铁路甚至公路,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农村之间运输物资极为困难,这也使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农民最基本的通信互联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较多地区不能及时把握经济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效率不高。

3.2 农业技术化水平低

到目前为止,沿河县未设立专门的农业研究院所,基本上是外来技术人员开展研究,这对空心李的发展埋下隐患。而空心李的种植户大多是本地居民,这些种植户文化程度基本不高,在技术方面十分落后,仅仅是依靠传统农业转移种植,对空心李最佳栽植时期、最佳栽植方法等种植技术掌握不全面,对于空心李的种植和培育,基本不存在规范化处理,多数李园不光产量难以达到,品质也良莠不齐,每公顷的收入远低于预期结果,严重影响了大多数空心李种植户的积极性。由于沙子空心李不易贮藏,果实在常温条件下较难储存,而空心李的成熟期又集中于7月中下旬,上市销售的时间仅有15 d左右,这使得鲜果的销售压力巨大,存在鲜果暴增、价格直降的隐患,从而使果农遭受惨重的损失。

3.3 教育比较落后

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贵州省人口数量较大,但受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低,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小。从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受教育程度数据来看,小学及以下程度占比高达57.6%,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比29.8%,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总计还不足13%,见表1。

4 沿河县发展空心李的对策

4.1 优化产业结构

在国家大力支持贫困县深度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有企业、果农等群体从事空心李的生产管理,空心李果园的面积逐渐增加,生产种植基地的规模日益扩大,发展空心李特色产业的前景愈发突显,但空心李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整个过程是一种粗放型的生产管理方式,这就要求生产者需求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细化经营管理模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数量和规模,注重产业集聚性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将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延长相关产业链,从而进行招商引资,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发展农业更是离不开水,灌溉、排涝、抗旱设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排水闸、排水站等设施不仅可以有效预防洪涝等自然灾害,还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业发展效率。

交通設施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便利的交通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沿河县作为黔东北门户,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在沟通各地、发展经济方面意义深远。但由于资金不足、地理环境恶劣等原因,沿河县及周边的交通状况较差,使得“黔货出山”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完善铁路、高速公路等基本的交通设施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商品运输能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计划才可以实施得游刃有余,为“引进来,走出去”打好坚实的道路基础。

4.3 大力提高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5]。贵州自古以来由于地理位置闭塞等原因使得当地教育资源稀缺,人均综合素质低下。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已成为趋势,农民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化技术。这就要求政府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普及义务教育,在各地开展专业的专职培训。通过教育,更新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使农民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在低风险的环境下增加经济产出。

人才竞争就是技术竞争,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加强科学技术的基石。除了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也要注重外来人才的引进,综合各领域的人才组建起一支发展空心李产业的专业化队伍。

4.4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贵州经济基础薄弱,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发展空心李产业的过程中不破坏生态,需要相关科研机构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增强技术创新水平,选取空心李实验基地试点,将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普及,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结合,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防治灾害、保护环境,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军.消费扶贫的海南实践[J].今日海南,2019(9):13-15.

[2] 李兴旺,朱超.教育扶贫理论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7(1):6-8,10.

[3] 文军,吴晓凯.大都市底层社会的形成及其影响——以上海市的调查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5):84-93,221.

[4] 陈晖涛,卢红飚.略论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的理论与实践路径[J].理论界,2018(3):1-8.

[5] 钱中客.“空心李”做实大扶贫的启示[N].贵州日报,2018-08-08.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