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凯凯
摘 要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化学药物用量,实现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无公害防治。基于此,结合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展开探究,从生物育种、植株保护、天敌防治、技术选择、病虫害预测、生物制剂的应用等方面对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有效实践展开研究,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推动林业生态资源良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 生物技术;林业资源;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7.037
林业生态系统在病虫害的长期侵蚀下,其原本抗病性受到影响。为保证林业质量,避免林业生态资源在病虫害的影响下覆盖率降低,需要有关部门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加强新型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中的应用。为此,生物技术以其天然性以及科学性,在病虫害防治体系中被逐渐推广,提升了林业生态资源在病虫害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为后续的林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1 林业病虫害防治现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发生率提升,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严峻挑战,导致病虫害在林业系统中蔓延趋势加大,使得受到病虫害侵袭的林木面积逐年加大。但由于病虫害暴发具有不确定性,且现今的病虫害防治体系不成熟,现有的科学技术对于病虫害防治无法做到精准预测,相应的防治措施也略显不足,加之人们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的认识不足,病虫害成为林业生态资源被破坏的主要因素,给林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此,相关部门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病虫害的蔓延态势,避免次要虫害转化为主要虫害,提升林业资源的安全系数。
此外,现阶段采用的传统病虫害防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态势下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具体的原因有:1)天然林面积较大,并且每部分天然林的病虫害发生程度不同,传统的化学治理方式不能对病虫害进行全面覆盖,提升了化学防治的难度;2)化学防治的有效期较短,需要反复喷洒,加大了防治成本;3)化学药剂有一定毒性,大量使用,不利于林业资源的长期发展;4)化学药物没有针对性,会使有益昆虫被一并杀死,不利于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
2 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1 利用生物育种技术培育林木耐抗性
生物技术在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中的应用在于借助生物育种技术培育林木耐受性。林木育种中生物育种技术相较于传统的育种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比传统的育种技术,生物育种技术可以有效縮短育种周期,有针对性地选择生物的特有基因,避免传统育种技术中存在的杂交不亲和性情况,进而体现生物育种技术在实践中的优势。
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以下3个步骤。1)对于具有耐抗性的目的基因进行有效筛选;2)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目标受体内部,进而培育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转基因植株;3)细胞培养,对于再生植株以及组织进行有效培育,进而诱发突变体形成,从而达到对耐抗性细胞的筛选[2-3]。
现阶段,生物育种技术在林业资源建设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有效育种,能降低病虫害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升林木的耐抗性,并培育出诸多转基因植株,例如通过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已经建立了杏树、板栗、云杉等的转基因库,进而提升了树种的抗耐性,为林业资源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2.2 利用弱毒感染保护植株避免强毒侵染
经过相关研究,科研人员得出强毒性致病菌的毒性会在致病病原微生物中的弱毒作用下被削弱,这一原则使得弱毒感染在病毒以及真菌等病害的交叉保护中被广泛应用。例如栗疫病每年会使得板栗产量降低,进而造成林业资源损失,致病菌为寄生内座壳菌,相关研究显示,在致病菌弱株体系中有一种寄生性双链RNA病毒,可以有效降低致病病菌对于林木资源的致病性,进而对于强毒真菌蛋白的合成及产孢能力进行抑制。因此,在进行林业资源病虫害防治中可以通过利用其这一特性进行栗疫病的防控,在实践中这一技术的有效运用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此外,还可以利用植物或者昆虫进行无毒苗木培育,其原理是致病病毒以及细菌等病原体通常不容易对林木分生组织顶端的特定区域进行侵染,这一研究成果使得无菌苗木培育成为可能。通过培养保存植物以及昆虫组织,可有效避免毒源污染以及变异,进而降低人力以及物力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投入。
2.3 利用天敌防治虫害
天敌防治是以虫治虫理论的一种实践,其有效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保证了林业生态环境的群体竞争体系建设,对害虫的数量进行了有效控制。
在进行生物天敌的选择时,具有以下4点要求。1)在选虫时要选择产卵数量较大、雌雄分配比例合理、繁殖与交配能力较强的物种,以保证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林区该种群的迅速扩充,并迅速建立种群优势,对虫害进行有效控制,提升“以虫治虫”的效率;2)选择的物种需要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并且其能够在低密度的空间有效捕食到害虫,在进行远距离虫害群落搜索的基础上,保障天敌对于虫害的专一食性,确保在捕食虫害的过程中,其天敌克制的有效性,进而加深虫害天敌的种群威胁度;3)害虫的天敌选择要保证其对于周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此通过较短的时间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起相应的种群优势;4)保证生活习性能方面天敌与害虫一致,以此建立种群优势,有效防治害虫。
2.4 生物防治技术选择的协同管理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是一种具有成本低、污染性小、时效性强等特点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在降低病虫害威胁的同时,有效降低防治方法对于环境的破坏。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其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需要在实践中加强生物防治技术选择的协同管理,以提升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平衡性。
林业部门在应用生物防治技术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生物技术与其相关联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协同管理,并对于需要进行防治的林业区域应用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此促使病虫害防治效能最大化,促进生物防治技术有效发展。为此,需要在林业区域进行科学划分,经过全面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建立相应的数据档案,通过一定手段差异性地施行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应用。在相邻的林业区域之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关联性,影响区域的防治效果,因此,要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中加强区域的协同管理,充分考量区域间的反作用现象,避免在病虫害防治方式的选择时出现片面化、单一化现象,提升区域病虫害防治效果。
2.5 强化病虫害预测
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要点是保证有害生物在病蟲害发生初期被有效遏制,避免出现大范围病虫害暴发现象,并有效控制病虫害蔓延,提升病虫害的防治体系建设水平。
在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监测中,需要应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利用网格化管理,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水平,进而加强病虫害防治体系在其相关领域的应用。不同病虫害暴发规律不一,相关的监测人员需要在病虫害的防治中加强对病虫害发病规律以及周期性的分析与把控,进而及时采取病虫害防治应急处置措施。
生物技术主要是借助林中生物的运动情况对植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的一种技术手段,可以通过鸟类活动收集林中昆虫的活动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林中情况,以此建立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手段,降低林业资源的损失。
2.6 生物制剂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相比于化学试剂,生物制剂可以有效降低药剂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林中土壤以及水质,减少相关区域的药物残留。通过有效投放生物制剂,可降低林木的抗药性,使得生物制剂可以被长期使用。
在长期的科研中,生物制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科学家通过对药草的萃取,在其中提取出了相应的防治病虫害的药物成分;在微生物中,相关科研人员提炼出了针对于害虫的防治成分。这些药剂大多由有机物组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被土壤分解,进而有效降低土壤中的药物残留,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的科学性,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量,提升林业资源病虫害治理水平,需要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中应用生物技术,以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效率与科学性,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为此,相关人员需要进一步挖掘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中的应用,加强创新与实践,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杜永香.林业病虫害防治优化策略的内容及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6):233.
[2] 程勇.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中的科学应用[J].现代园艺,2020(2):63-64.
[3] 郭建,王晗宇,王艳颖.林业资源的保护及病虫害防治[J].吉林农业,2019(17):92.
[4] 王淑荣.“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实境教学的探索——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森林资源保护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3):32-34.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