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限,是提倡教育公平的第一人;普及教育的第一人。孔子“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思想有历史现实和理论基础;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机会均等引申出孔子“因材施教”教育发展观和“当仁不让于师”的教育师生平等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实现是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手段,教学协调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价值
引言
孔子“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教育公平的必要性。当今的教育公平存在一定的问题,教育地域经济发展区域、城乡区域、学校之间教育公平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孔子打破地域、年龄、贫富等局限对当时和现今都有借鉴和划时代的意义。
1.孔子“有教无类”的基本内涵与思想基础
1.1孔子“有教无类”本质含义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曰:“有教无类”①“无类”就是无差别。不管是教学门槛亦传授过程以及教学成果方面做到无类无别。孔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②可以看出入孔门的门槛不高,只要带十条干牛肉就可以接受公平的教育,而这干牛肉只是代表学生是自愿接受教育;教育教学传授过程中平等地看待学生。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所谓的“学在官府,民间无学”的局面。
1.2孔子“有教无类”的历史现实及理论基石
孔子所处环境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生产工具的改变,井田制分崩离析。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限制而迎来“有教无类”之思来巩固当时的统治,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③孔子对于人性善恶只一个“近”字形容,人后天的习性修养造成了品性的不同,“习”字的教育学使人有品行的千差万别,可知学习教育是何等重要。
2.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现
2.1重视教育
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④释义为“人的品行不经过修习,学问不进行讲授和学习,耳中听到道义不去实践,自己不良的行为,不去改正这才是我所担心的”。孔子的创的民办学校的成功之处在于为普及教育打开了第一扇大门,让平民有了进入贵族统治阶层的机会,打破了当时社会出身定终身的宿命,开启了人才从下向上流通的通道。
2.2提倡“有教无类”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在“三教九流汇空门”。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余人不止的基础,而且什么类型的学生都有。有高富帅的子贡,有穷且亦坚的颜回和原宪;有贵大有权的鲁国的三桓季氏、孟氏、叔孙氏,有平民无权势的曾皙、颜路,孔门里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平民;有名声极好的大孝子闵子骞,有被人看不起的野人子路名声极差;不分国家,子贡、子夏是魏国人、原宪是宋国人和公析哀是齐国人等。
2.3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
(1)“学无常师”,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释义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学习他们的优良,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⑤也就是“学无常师”公平受教。(2)广办私学,孔子学生“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⑥可见孔子教育的成功;第三,编制教材,包括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全面公平地接受各类教育。
3.孔子“有教无类”的价值
3.1孔子“有教无类”教育公平对当时的价值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引申出孔子“因材施教”教育发展观和“当仁不让于师”的师生平等教育思想形成“三教九流汇孔门”的盛大局面,更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成功。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实现是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对当时具有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
3.2孔子“有教无类”对当代的价值
教育兴则国兴,所以缺失教育公平就是缺失了一切,改革开放,恢复高考教育制度,《教育法》的出台、普及教育政策的出现使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没有肤色国界的差别,让我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国家,更是走向世界各地进行学习,传播共享优秀文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孔子“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思想的源泉,没有源就谈不上所谓的流。
4.孔子“有教无类”的反思
4.1有价值就有问题
我国现今的教育存在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城乡区域的差异、男女差异、贫富差异还有就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重点学府和普通学府的差异成为教育公平发展的障碍。现今教育问题学生接受的教育偏理论知识多实践知识少,对人格培养不重视,学生更没有这种意识。我们现在的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成功,而不是学生的成长。
4.2有问题就有启示
“有教无类”的教育才能打破现今教育存在的差异问题,从而转变高等教育理念,发展大众化的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面向大众招生,普及教育知识。就如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⑦也就是启发式的实践和教育理论相结合。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⑧孔子说:“要立志向道,据于道德,依靠仁义,游娱艺术。”全面自由的教育发展。
5.结语
孔子“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教育公平思想的内涵,同时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公平建设极具建设意义和价值。但有教无类也从未说男女无类的接受教育,这这也是有教无类的最大局限性,从而男尊女卑的思想更是延续到现在并未根除,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的价值远远超越这些弊端。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168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66页。
③《论语·阳货》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65页。
⑤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年版,第139页。
⑥《史记·孔子家语》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88页。
⑧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66页。
参考文献
[1]钟国兴,陈有勇.2016.孔子是个好老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杨伯峻.1980.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3]李泽厚.2015.论语今读[M].北京:中華书局出版社.
[4]郭文玲.2011.当代教育的反思[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5]易佳.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中南大学2007.
作者简介:陈海梅(1995-),女,甘肃卓尼人,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