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龙 牛艺龙 安伟
【摘 要】毯子功是应用于戏曲、杂技、舞蹈等多种身体艺术的舞台表演手段,它也是多种艺术表演衍生的基本功之一。在戏曲中,包括生旦净末丑在内的各个角色都需要在掌握全面的艺术演唱功底以外打好基礎,并运用高超的技巧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毯子功对于戏曲演员,尤其是需要武打演出的演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良好地锻炼了演员的身体协调性、跟斗技巧与运动神经。
【关键词】戏曲,基本功,毯子功,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3-0025-02
一、毯子功的特性与重要意义
(一)毯子功的概念特性
毯子功与把子功、腿功同为戏曲演员必须要把握的基本功,国剧宗师杨小楼曾说过“唱念做打俱佳,文武昆乱不挡”。为了保证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能最完美地表现艺术的感染力,几十年如一日的基本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毯子功的特性如它的名字一般不言而喻,即为练功时演员都需在毯子上表现出难度高、技术条件高且强度大的动作,例如长跟斗和弹板翻扑,这跟斗翻起来要求做到“高、轻、飘、溜、准”才算完美。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都需认真打磨且付出,才能真正做到“戏不离技,技不离戏”。毯子功就是以其灵活且优美的特性在戏曲的舞台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特色。
(二)毯子功在戏曲中的重要性
毯子功在戏曲中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运用在不同的剧种当中,能够通过训练加强演员身体的柔韧性,最大限度地解放演员的关节,使其柔韧度、灵敏度、控制力等得到有效提升,最终展现出挺拔矫健的体态,达到戏曲与身体的完美融合,使舞台表演展现出和谐之美。除此之外,经过毯子功锻炼的戏曲演员,相比没有经过训练的演员看来更能够轻松自如地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因为毯子功能够增加演员肢体的美感,使其动作精准自如,一方面增加了演员对戏曲人物的把握,另一方面则大大地推动了戏曲情节的发展,使得戏曲艺术能够在舞台上大放光彩。
二、毯子功在戏曲中的应用
(一)毯子功的应用
毯子功是需要演员在通过锻炼之后再进行巧妙运用的,一个好的演员可巧妙地将毯子功搭配在人物的性格和动作当中。由于毯子功大致有“文用”与“武用”之分,这二者看似界限分明,不同行当运用不同的功底,但实则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例如在现代花鼓戏《拦车》当中,将毯子功中的翻、滚、扑、摔与剧情中的追赶能干嫂的场景相结合,并进行巧妙的排练达到新的戏剧效果,则能够使角色刻画更加入木三分,使观众眼前一亮。这样将毯子功与戏曲灵活搭配,既使得整个戏曲演出更加生动有趣,又能够使观众了解到戏曲基本功中的真功夫,领略戏曲当中的结晶与奥妙。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文化需求相比从前有了极大的变化,依靠传统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来打动观众,需要进行精良的改动来贴合观众的想法。传统剧目《拦马》中的角色焦光普,就是需要将毯子功、唱功与戏曲表演相结合的典型人物,需要掌握“稳、准、狠”三字的要领,更重要的是要让现代观众感受到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下来的内涵,领略戏曲文化。
(二)毯子功在戏曲中的训练内容
从训练内容来说,软毯子功和硬毯子功(或小筋斗与大筋斗)是戏曲艺术在训练中的大体分类。其中,软毯子功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1.跌扑功,2.走跤,3.小排头或是“小零碎”。其中大多的动作为短打武生或武丑使用,但其训练内容极其丰富,以此体现出角色的性格特征,丰富舞台的艺术表演形式。而硬毯子功的训练内容主要为:“串小翻”“串小翻提”以及一些从高台向下翻的筋斗表演形式,俗称“桌子功”。相比起软毯子功,这种硬毯子功经常以难度较高的挂串方式出现,来增加戏曲表演带给观众的震撼度,能够得到台下观众激烈的喝彩。二者相结合,软毯子功大大丰富了戏曲表演的花样性,让观众感受到戏曲特殊的表演形式,而硬毯子功则能够将表演推向小高潮,如此既有鲜明的训练特征,又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高技巧性,为戏曲艺术增光添彩。
三、毯子功的教学方法
(一)毯子功的教学模式
由于毯子功动作危险性的特殊需要,因此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安全性则为优先考虑条件。毯子功最为传统也是运用时间最长的教学模式为“抄功”,即学生在老师的带领和保护下进行各类翻滚、滚摔等技术练习。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快进入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由于老师贴身保护,带给学生很强的安全感,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行更高难度的动作训练。这种“抄功”的训练方式对场地与器械的要求不高,因此其运用也最为长久广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抄功”的训练方式导致老师的超负荷运作,以及学生容易对老师产生极强的依赖性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例如在多人教学的情况下,老师需要一一进行翻滚指导,每位学生分配到的指导次数与时间不足导致效率下降,学生也由于长期辅助性“抄把”导致“脱把难”。这就是“抄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而另一种侧重辅助设施的训练模式,则是现代社会发展后逐渐发展传播的。与“抄功”不同,这种模式是在保护学生不受伤的情况下,即使发生跌倒等情况也能借助厚海绵垫对其进行很好的保护作用,相比起“抄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老师的作用则主要在于对学生动作方式上的纠正,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训练不断挑战更高难度的技巧学习。这种侧重设施的训练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随着戏曲表演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提升,并与“抄功”相结合,得到了众多戏曲老师的推广,目前已成为毯子功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
(二)毯子功的教学方法
对于毯子功的训练教学方法,应从教学阶段以及教学侧重安排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应先以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腰功与项功为主,不可进行速成训练急于求成,对于新生来说则更应该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开端。
2.第二阶段则是对毯子功的大部分内容反复练习并及时纠错,避免学生多次锻炼错误的动作造成不良后果。
3.第三阶段为巩固阶段,需要在练习毯子功的基础之上做到环环相扣,来加深动作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使其能够做到动作之间的熟练连接,更加自如地完成动作技巧。
4.第四阶段则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对其进行提高,难度较高的动作也伴有较高的危险性,老师需要更加注意学生安全,并保证学生在掌握足够技巧的基础之上才能学习。
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相应的重点项目,为保证学生训练的效率,在短时间内掌握动作的要领,教师可进行提前的备课,明确课堂的教学内容,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相应的侧重点练习。在学生的训练结束后,教师应记录学生本次的学习状况,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同时,教师也应注意课堂的活跃性,避免学生出现厌烦、厌学等负面心理,也可适当地增加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发展。
四、毯子功的教学中需注重的内容
(一)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与潜能开发
学生是戏曲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而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则是毯子功的前提。基础传统的毯子功教学往往更注重身体的控制能力、肌肉力度等技巧性专项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练习。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则学生在后期的关节灵活度训练、身体柔韧度训练等方面的技巧推进便难以进行。因此,为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训练过度或动作错误等原因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在技巧学习过程中的身体素质训练,以达到学习质量的提升。例如,在练习“原地串小翻”等动作需要极好的腰腹部肌肉能力来支撑的技巧时,不应只强调腰的软度,同时也应附加一定的上肢力量等训练,以达到身体素质训练的平衡,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增强双方的教学信心。
(二)注重科学的技术要领学习
传统戏曲教学主要以无数次的练习来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目的,由于戏曲艺术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传承式传统艺术,因此戏曲不同于其他剧目,主要依靠学生自行的领悟。在现代戏曲艺术发展的数十年来,许多艺术家、教育家针对戏曲进行了要领科学化的理论教材编写,并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戏曲教材,并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使教学过程得到有效提高以及进一步规范化、统一化。在前人的经验上结合实际,将戏曲这门艺术科学化、灵活化,以加强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另一方面,科学的戏曲毯子功教学也需教师注重人体运动解剖学的科学应用。如果在技巧训练的过程中违背了人体结构的运动规律,那么不仅会影响动作的观感,而且容易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例如,在“侧身单蹑子”的技巧训练中,四肢的“屈”与“直”需要在符合人体关节运动规律的基础上,使其动作达到完美,教师应在掌握人体结构与关节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动作的幅度与范围,科学地展开毯子功的教学活动。
(三)注重审美观念的树立
由于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蕴含极强的韵律之美、文字之美以及舞蹈之美,是多方面艺术的融合。那么在戏曲毯子功教学中,也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戏曲审美观念,以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毯子功的技巧,为我所用。例如,在“小翻提”的技巧训练过程当中,需恰到好处地上举双臂,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如果学生没有领悟到线条美的精髓,那么“小翻提”动作的美便不复存在。在戏剧毯子功的审美中,需要学生以美的方式注重人体线条的美感,以及人物舞台的情绪变化等,将同一种技巧运用到不同的情景,或以不同方式呈现,才能在今后的表演当中适应不同风格的需求。
五、结语
总的来说,毯子功的教学是需要教师的良好指导以及学生的努力而开展的复杂的训练科目,不仅教学难度大,而且需要精密的准确度与艺术美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学生与老师的身体问题,以保证双方安全为基本原则。同时,也应注意将毯子功的教学与现代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由浅入深,注重课堂动作安排的合理性,循序渐进地對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提高,将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最好水平。
参考文献:
[1]冯亚林.论戏曲表演的技巧性[J].戏剧之家,2018,(12):38.
[2]贾曦东.毯子功之“顶功”训练[J].戏剧之家,2017,(17):32.
[3]平凡.“以歌舞演故事”——浅谈戏曲程式化的合理运用[J].艺海,2013,(01):47.
[4]姚乃盛.戏曲毯子功直体后空翻转体360°的技术和教学[J].戏曲艺术,1997,(0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