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其中乡村小康决定着全面小康的成色与质量。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特色村播产业乘势而上,深厚的民俗文化被挖掘传承,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因村施策的浙江,讲述着绿富美的小康故事。
“村播”重塑乡村产业
“这是我们农村生产的蜂蜜柚子茶,之前有客户说罐头类的产品难打开瓶盖,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开瓶器,会随产品赠送。”在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的乡村振兴综合体的直播间里,主播方瑜正通过直播向网友推荐蜂蜜柚子茶和其他农特产品。
方瑜在柯城当地经营一家农特产品公司,生产、加工都是自己“一条龙”完成。在2019年的直播活动中,方瑜的蜂蜜香橙茶销售了2万份,销售额59.8万元。“没想到电商‘带货能力这么强,产品销售得这么快。”方瑜说。
方瑜搭上的是衢州柯城“农民当主播”计划的“快车”。2019年7月,柯城区与阿里巴巴联手打造了全国第一个“阿里巴巴村播基地”。2020年4月,“村播学院”在这里正式“开学”,通过零门槛零学费的方式为农民提供直播课程,进行实战演练。
如今,柯城区的村播基地已经培训了上千人次,成功培育了“多肉娘娘”“面条陈掌柜”“柚子姐姐”等十多名网红农民主播,通过培训,一大批农民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能,同时他们的钱袋也鼓起来了。
在产业振兴的背景下,村播成了助农惠农的“及时雨”、农民创业的“播种机”、品牌推广的“助推器”。对于广大农民和农村企业来说,这一新业态正为他们打开一片新“蓝海”。
挖掘民俗底蕴,以“文”兴村
小康路上,农民鼓起钱袋子的同时,亦需富起脑袋,获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一到莪山,游客就知道来到了少数民族乡,因为这里处处融入了畲族元素。”77岁的村民田关秀说起乡里的变化,她感慨乡里越来越有民族特色氛围。作为杭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始终不忘乡土文化,在“扮靓”乡镇面貌的基础上,多角度开发利用畲族文化,增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016年9月,承载着浓郁畲族文化的“山哈文化馆”在莪山龙峰民族村建成完工,这个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礼堂承载着浓郁的畲族文化,畲语、畲歌、畲技艺、畲传统等文化民俗已悄然融入现代生活。
“我们还以项目招引投资,新建红曲酒展示馆,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龙峰村党总支书记雷天星介绍,通过主流文化与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融合共生,龙峰村将文化礼堂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不断提升乡村“造血”功能。
龙峰村的变化,是莪山不断挖掘乡村民族文化的缩影。莪山乡党委书记李春龙表示:“在守好环境引进民宿、开发景区的基础上,大家都达成了共识,畲族文化是莪山珍贵的发展资源,要保护好、挖掘好、传承好。”
“权力清单”倒逼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效能,是全面小康特别是乡村小康的制度屏障。在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宁海县以小微权力清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针对乡村基层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宁海县探索性地推广实施《宁海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三十六条》(以下简称《三十六條》),对涉及村级重大事项如何决策、财务如何管理等重要事项进行了详细规定。
2014年,宁海县钱岙村的427亩海塘的承包期正好到期。以前由谁承包都是少数村干部说了算,但在《三十六条》的规定下,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必须公开招投标。“原本承包费2000块一亩的海塘,公开招投标后以2200元一亩的价格被承包,这一块为村里带来每年93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钱岙村党支部书记陈文辉说。
“《三十六条》出台后,村干部办事再也不能违规越线,老百姓也越来越信任村干部。”宁海县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应小结表示。如今该县不仅信访数量减少,村级重点工程项目也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工作质量得到了提升。
自《三十六条》实施六年来,宁海县实现了村级小微权力内容全覆盖,开创了基层治理新途径。钱岙村完成了石头山搬迁、三条河道整治,建成了文化礼堂和村集体办公大楼。
以幸福为码,在浙江省广大乡村,正勾勒出基层治理的高效图景和激活全面小康的内生动力。
(浙江 赵晔娇 郭其钰 苏礼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