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成长中长期缺席,家庭养育方式简单粗暴,上学距离遥远和教育资源匮乏,五毛零食和手机短视频大量充斥生活……中国贫困地区儿童所面临的整体处境依然比城市孩子复杂、艰难。
今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中国儿童中心在全国妇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在全国680个贫困县中随机抽取了28个贫困县,针对近万名儿童开展了一项实地调研。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外出务工导致中国掀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潮,造就了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一代留守儿童。
调研人员王俊发现,第一代留守儿童虽然经历各异,但背后的发展路径有着相似的脉络:他们走上父辈的道路进城务工,但很难在城市扎根,大部分人在适婚年龄回到村庄,经人介绍结婚生子。婚后男方继续外出务工,女方暂时留在家乡,等孩子断奶或是上幼儿园后重新外出务工——代际循环还在继续。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成长中长期缺席,家庭养育方式简单粗暴,上学距离遥远和教育资源匮乏,五毛零食和手机短视频大量充斥生活……即使物质条件已相较第一代留守儿童获得了很大改善,中国贫困地区儿童所面临的整体处境依然比城市孩子复杂、艰难,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期许,在人生道路的起点仍然满布荆棘。
充斥五毛零食和手机视频的童年
河南曹西庵村办幼儿园园长刘月曾是留守儿童,没有上过幼儿园,只上过学前班。幼时一次玩耍不小心摔在生石灰上,没能被老师及时发现,左眼随后失明。对于每年回家一两次的父亲,直到两岁,刘月仍不会叫爸爸。
如今在刘月开办的幼儿园里,相似的童年经历还在重复:双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约占70%,20%孩子的妈妈留在家里,主要是为了照顾二胎,只有10%的父母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经过多年教育观察,刘月发现,双留守儿童相对内向,表达能力偏弱。许多孩子由缺乏监护能力的爷爷奶奶隔代抚养,爷爷奶奶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很难有效介入孩子的教育。
走访松桃县的山区幼儿园时,媒体人杨蓓蓓遇到一位奶奶带着三四个小孩,对孩子调皮的举动,用棍棒敲头方式予以警告。她发现,孩子一旦哭闹,大人习惯于用零食和手机分散注意力。相较于城市孩子被安排上幼小衔接班、下课便去学奥数,乡村儿童的空闲时间更散漫。一户人家的门口,4个小孩拿着一部手机刷抖音,一连能看几小时。有的孩子不到两岁,对手机操作已非常顺畅。此外,贫困地区的儿童语言发育普遍相对迟缓,表达连贯的、具有逻辑性的句子比较困难。儿童吃五毛零食较为普遍,调研人员看到很多孩子的牙齿已经黑掉。
家庭养育环境成关键
“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我们不要把他们贴标签。”中国發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认为,哪怕家里有一个亲人愿意关爱孩子,不管是爷爷还是奶奶,肯付出心血,能够与之沟通,孩子就能实现健康成长。而没有任何人关心,才是真正的危险因素。
不可忽视的是,在贫困地区,离婚现象、母亲跑路、父母没有履行法定结婚手续便分开的单亲现象也并不鲜见。卢迈提到,有几个调研县,单亲家庭的儿童占比达到8%至10%,其中存在经济、情感等问题。而家庭暴力、家长酗酒、冷漠、语言暴力等也是对儿童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的因素。
一方面,许多父母忙于为生计奔波,常年在外务工,孩子不熟悉自己的父母、童年缺失亲情已成普遍现象。另一方面,抚养儿童的成年人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对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沟通教育等科学育儿的知识掌握不足。
多位专家强调,家庭养育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东南大学教授禹东川认为,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家庭的书本读物供给、认知发展教育、情感互动情况等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将有利于保证农村孩子正常的求学和发展。
扶贫更要扶智
在摆脱贫困的路上,好的家庭养育环境能否带来改变?
在现实境况中,贫困地区孩子的原生家庭面临的无形障碍往往超过城市孩子。尽管现在贫困地区家庭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但教育手段单一。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近七成的家长学历为初中及以下,为儿童提供有益的书本和玩具较少。
从国家大战略的角度看,儿童貌似是个体,但也是整个国家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阶段。多位专家认为,社会应当尽早介入干预。“如果只有城市人口、没有农村孩子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我们这个国家是不完整的。针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应该从源头上增加教育。”
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认为,应当推动将儿童早期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中国的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今后还要在“扶智”上加大投入。她建议,还要推动幼儿园教育的公平普及,将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相关内容纳入家庭教育立法;加强网络家庭教育的专业支持与便捷服务;建立贫困地区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监测体系和生长发育监测体系。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