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的郑州,天气乍暖还寒。想着即将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走向扶贫新岗位,融入农村新天地,心中的自豪和激动让我久久不能入睡。打开床头的台灯,熟悉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再次映入眼帘,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扎根黄土高原,与延安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奋斗、敢担当、办实事的一幕幕情形仿佛就在眼前。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这一批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的集中培训改成了网上培训。作为一名驻村工作新兵,丝毫不敢懈怠,严格按照学习安排,认真学习每一个专题,但总是感觉还缺少点什么?学习之余,我给驻村的老书记宋伟、史鹏飞打电话、发微信,了解北李庄村的情况。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一一介绍,如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多少,哪一年脱贫的人口是多少,采取了哪些脱贫措施,未脱贫的人口还剩多少,每户都是什么情况,村里的主导产业、扶贫产业是什么,发展得怎么样,面临哪些困难,下一步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贫困户的思想状况如何,他们的期盼是什么,等等。真诚虚心地请教,两位老书记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了驻村工作的心得和秘诀,就是要静下心、沉下身,走到群众中去,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特别是要做好贫困户入户走访工作,与他们拉家常、交朋友、心贴心,对像张凤兰等年纪大、家庭情况特殊的贫困户更要上心、尽心,她们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与她们多沟通交流,会更有利于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按照河南省委组织部的统一要求,带着对驻村工作的憧憬和期待,3月10日,我正式入村履行驻村帮扶职责。初次见面会上,县、镇领导及村两委同志们的关怀和希望,让我深深体会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崇高、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信心满满地誓言要做好本职,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献智出力。说归说,干归干。想起老书记传授的秘诀,我决心以一颗平常心去接触群众、融入群众。就这样开始了每一天的场景,拉着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史鹏飞、工作队员刘耕,在村里的大小街道、胡同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见面打招呼,停下拉家常,进屋看情况,回去写日记。
一个平常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与驻村工作队员刘耕在村里的街道上走着。“您好啊,张大娘,您这是打哪来,干什么去呀?”刘耕的一声招呼,引起了我对迎面走来的三位老大娘的关注。“这就是我跟你提起过的贫困户张凤兰张大娘”,刘耕指着站在三人中间的一位大娘向我介绍。我仔细地打量着,这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大娘,个儿不高,黄色圆脸,齐耳的短发已经花白,上身着红底绣花棉外套,下身穿黑色长裤,脚穿一双浅灰色软底布鞋,手里还拿着一把短树枝,整个人显得倍有精神。“刘书记,我这是去锻炼,刚走完一大圈,她们俩都嫌累,你看我瞅空捡了一些树枝,回去起个篱笆弄个花池种种花,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生活”,言语间夹带着阵阵爽朗的笑声,透露着从容和自信。“我说咋这么高兴呢,这是刚来我们村的新任驻村第一书记胡兵,以后就在我们村工作了。”刘耕指了指我说道。“是新来的胡书记呀,欢迎来我们村,驻村书记都是好样的,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这个老太婆对生活充满信心,现在日子是越过越舒坦,走吧,胡书记,到我家去坐坐”。眼前的一幕不禁让我产生了怀疑,“不是说张大娘的命运坎坷,老伴去世得早,两个儿子也先后病逝,为此还哭瞎了一只眼睛,本人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现在看张大娘的样子,精神头足着呢”,想象与现实中的反差,让我急于想从刘耕的口中寻找到答案。“别着急,正好到张大娘的家中看一看,兴许在那你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刘耕扯了扯我的袖子,小声地示意。
张大娘在前面走着,我和刘耕在后面跟着,不一会儿就到了一处坐西朝东安装红漆铁门的院落。张大娘轻轻一推,大门吱的一声开了。走进院子放眼望去,小院不太大,但很整洁别致,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懂生活的人。院子的东面和南面的墙边种着一些兰花和瑞香花,北墙边是一处拾掇过的平整地,大娘说准备种点菜自己吃。院子正中是两棵杏树、核桃树,枝繁叶茂。西面一是间砖瓦结构的平房,那是大娘平时生活居住的地方,靠门的墙上贴着扶贫受益清单。进到屋内,房间敞亮,生活用品样样俱全。这时,张大娘的话匣子打开了:“我虽命不好,但运气好。自打老伴和儿子不在了,我感觉天就像塌了一样,成天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哭,把一只眼睛也哭瞎了。赶上好时候了,房子是政府免费给我盖的,后来驻村工作队来了,驻村书记经常到我家来看望我、安慰我,给我上了低保、医保,贫困户的政策都享受到了,钱都是定期打到折子上,每月都有钱花。后来我也想明白了,人不能光想着不好,要多往好处想,况且现在有党的好政策,还有这么多的好人帮助我,我要振作精神,好好地活着。心情好后,我琢磨着找点事做,就找了一些碎布头、买了些花,学着纳鞋垫,现在一天能纳好多双,胡书记,你看这就是我纳的鞋垫”。说罢,张大娘从包裹里拿出一摞纳好的鞋垫让我看,五颜六色的鞋垫摆满了半个床,精心的设计、精致的图案、精细的手工让人赏心悦目,如一件件工艺品。转身又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箩筐,里面摆放着鞋底样、布头、小花、剪刀。刹那间,我似乎找到了想要的答案。临走时,张大娘拉着我的手,非要送给我一些鞋垫,说是手工活,穿着舒服,不磨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要求,我婉言谢绝了大娘的好意。
出了张大娘的院子,一絲凉风吹来,让我从激动和感动中冷静下来,一边走着一边思索着今后驻村帮扶工作怎么做。脱贫攻坚决战已箭在弦上,等不得、慢不得,如何才能决战决胜,张大娘一针一线纳的鞋垫启发了我。张大娘要送鞋垫,表面看是送给我这个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实则是表达一个贫困户对党最朴素的情感、对扶贫工作的期待、对驻村干部的肯定。只要干实事、办好事,群众一定会拥护你、支持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张大娘要送的不仅仅是一双鞋垫,而是群众的一颗心,只有扎实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才能不辜负像张大娘一样的广大群众的期望。脱贫攻坚如同纳鞋垫一样,需要下绣花一样的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纳一双好的鞋垫,需要设计好图样,花色选什么,图案选什么,做出来适合什么样的人穿,都要预先想好、计划好。脱贫攻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作为省派驻北李庄村第三任第一书记,我要接好班、站好岗、尽好责。一双好的鞋垫既要好看,更要实用。制定扶贫措施也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出真招,出实招,做到务实管用,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走好乡村振兴的新长征之路。想着张大娘的鞋垫,心中难解之问一下子豁然开朗,泪水再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这时,街道两边的路灯似乎更亮了,感觉全身增添了无穷力量,擦去眼角的泪水,迈开步伐加快向前方走去。
(作者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驻滑县慈周寨镇北李庄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