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陆俨少三峡题材山水画创作的诗意与色彩

2020-11-23 01:40谭传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10期

摘要:三峡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吸引了众多的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中国山水画作品,陆俨少作品呈现出三峡地域特有的情态与独有的诗境,色彩雅致,表现出创作者深深的三峡情和对三峡自然之景的体悟与神遇。

关键词:三峡题材;山水画创作;区域特色化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023-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16

中国山水画创作通常以借自然景物的“真”为主要描绘对象,既是一种客观的再现,又具在画中的空间造境、形式及点线语言的运用方面呈现处作者的主观化表达,这彰显出山水画创作中“天人合一”和“以形媚道”的特征。许多三峡题材山水画创作者在创作中依赖于三峡山水景物的本真与造境特点,通过对三峡自然之景的长期观察与体悟,写生与创作实践,并通过主题凝练、笔墨提炼、形式构建等营造出具有三峡特色的独有诗境、意境与情境,并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与山水精神,基于此,笔者对陆俨少三峡题材的作品从图式与语言及色彩层面、以案例的形式试对三峡题材山水画进行梳理,以期能为三峡题材山水画创作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云水图式表现出三峡的豪放诗情

陆俨少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他曾坐竹筏漂流三峡,亲自体验三峡之美,并在传承古人山水画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自家的具有三峡区域特色的山水画图式,以“钩云”、“留白”、“墨块”等前所未有的表现技法创造出三峡云水图式,一扫传统山水画的柔媚之气,形成了独具特色且浑厚苍润的审美旨趣。他依托他坐竹筏漂流三峡,对三峡刻骨的审美观照与山水之道的理解,依托三峡自然之真景物——山石、云水、树木等的形态与情致进行提炼、概括与意匠形成了他经典的云水图式,画中的云水、江河汹涌澎湃、浩渺弥漫,这是对长江三峡之水浩浩汤汤独有情态的把握、提炼与妙写。画面中散发着行云流水般的意气,无论是远看还是近观,均能引人入胜,别具风味,一种超然脱俗的情趣回荡其中。

再如其作品《峡江云水图》(如图1所示)中,画面布局巧费心思,独具匠心。整幅作品采用了中國山水画的长卷构图形式,使观赏者随着画中三峡山水的开合、疏密、聚散等布局得到一种豪放而赋有诗意的视觉享受。同时采用留白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云水相接的磅礴大气,用极简练的曲线笔墨营造了波涛汹涌的滔滔云海,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三峡云水浩渺弥漫之势。又如其作品《峡江险水图》中,整幅画卷长达五米左右,三峡之山水章法布局千变万化,特别是在山水掩映间的细微处留有白墨块,用线条呈现水流变化,凸显了三峡云水相映的恢弘气势。

二、色彩渲染表达三峡之真

传统中国山水画发展至黄宾虹时期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刘海粟、林风眠等一辈画家在新时代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探寻中国画的创新之路,发展至当代,众多画家致力于中西合璧的研究与探索,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彩墨山水画家。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吸取了西方绘画的色彩表现方法,增强了山水画的写实性,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形式美感,使其更具感染魅力。

例如李可染的作品《三峡图》,其先用较为苍劲老辣的笔触描绘出三峡山体的高耸与陡峭,同时用干笔进行皴擦、用水墨进行积染,将山体的阴阳向背等空间感和立体感呈现出来,然后用赭石、朱磦等暖色调大面积渲染,表现出三峡山体的向阳面和波涛上的霞光。又如陆俨少作品《峡江险滩》,用大块浓淡相接的墨块和赭石色相融,畅快淋漓地表现出山体的立体与空间感,同时以简练的线条表现湍急的流水,用勾勒边缘、内部留白的色块凸显飘渺的云,以虚称实,令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大气淋漓。

三、结语

总之,三峡题材山水画创作中需深入三峡,在体悟中研究,在研究中提炼与锻造,根植于三峡自然的情态、灵趣、形质、空间等,从图式与语言层面去挖掘属于三峡区域特色性的山水画之境,构建属于三峡的审美旨趣。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联规划项目“三峡题材绘画艺术创作的区域特色化研究”,项目编号:2014YBYS097。

作者简介:谭传芳,女,重庆巫山人,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地域性美术、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