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萍 李利军 毕丽君 黄丽娟
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内科,江西萍乡 337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出现疼痛症状,且多烦躁不安,会出现恐惧及濒死感,虽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术后并发症、潜在的心理负担会延缓患者的康复时间[1]。因而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地对患者进行干预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意识,从而促进患者自觉地采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建议,可消除或减轻影响康复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动机性访谈是通过沟通的方式来引导患者进行自身行为的改变,以增强治疗信心[3]。动机性访谈是否对AMI患者的疾病感知、自我感受负担进行改善,目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AMI 行P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动机性访谈对AMI 行PCI患者疾病感知及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AMI 行P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6~78岁,平均(65.32±2.08)岁;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8例,Ⅲ级12例。试验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4~77岁,平均(65.35±2.06)岁;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27例,Ⅲ级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且符合AMI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伴有心力衰竭、肾功能严重损伤者。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材,做好抢救工作;进行健康宣教,发放疾病防治手册,告知患者疾病知识、治疗手段,并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合理安排运动等);遵循医嘱用药,预防和处理血肿、胃肠道出血等危险事件;出院后进行1日门诊教育,解决患者问题。
1.2.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采用动机性访谈进行干预。①前期准备: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了解患者生理、心理情况,从而制定访谈的框架与内容。②表达共情: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后,以接纳的方式对AMI 相关问题进行询问,对患者表示理解,建立治疗联盟。③提供信息:给予患者关于AMI 正确的信息和相关的背景知识,告知患者此问题并非个人独有,且处境并非永远不会改变;挖掘潜在力量,强调转变的益处。④确立目标:协助患者确定短期目标,如戒烟戒酒等;强调从现在开始;成立互动小组,分享经验,获得更多希望。⑤执行与反馈:协助制定计划表,对患者改变给予鼓励;同时倾听患者现存问题,增强其希望水平,必要时可调整计划。⑥评估:对患者的实行目标情况进行评估,再次强调转变对健康状态的影响,并协助确定下一个短期目标。
两组均连续干预1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的疾病感知、自我感受负担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①疾病感知采用疾病感知问卷(IPQ-R)[5]进行调查,包括症状认知(12个症状)、病情认知(7个维度)及病因认知(6个因子)。症状认知统计2个问题回答“是”的个数,即为症状经历得分与症状辨别得分,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多;病情认知及病因认知采用5级评分法,1分为非常不同意,5分为非常同意,各部分的总分即各维度的条目数即×该维度的平均分,即症状认知:0~12分;病情认知:1~5分;病因认知:1~5分,评分越高说明疾病感知水平越高。②自我感受负担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6]评定,包括经济、情感、身体3个维度,共10个项目,总分10~50分,分值越高则自我感受负担越重。③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照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7]评定,GSES分值为0~40分,CSMS分值为0~100分,两个量表均为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认知、病情认知及病因认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症状认知、病情认知及病因认知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症状认知、病情认知及病因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症状认知、病情认知及病因认知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症状认知、病情认知及病因认知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症状认知 病情认知 病因认知对照组(n=40)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试验组(n=40)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4.02±2.03 5.01±2.32 2.031 0.046 2.73±0.55 3.31±0.64 4.347 0.000 2.29±0.23 2.93±0.30 10.708 0.000 t 干预前两组间比较值P 干预前两组间比较值t 干预后两组间比较值P 干预后两组间比较值4.08±1.93 6.24±3.12 3.724 0.000 0.136 0.893 2.001 0.049 2.70±0.51 3.68±0.71 7.090 0.000 0.253 0.801 2.448 0.017 2.25±0.25 3.72±0.32 22.895 0.000 0.372 0.711 11.391 0.000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P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PB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SPB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PBS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PBS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t值 P值对照组(n=40)试验组(n=40)t值P值28.12±2.63 28.18±2.57 0.103 0.918 21.78±2.31 18.25±1.64 7.881 0.000 11.445 20.577 0.000 0.000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CSMS、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CSMS、GSE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CSMS、G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SMS、GSE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SMS、GSE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CSMS GSES对照组(n=40)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试验组(n=40)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18.58±1.68 24.63±2.14 41.064 0.000 61.87±3.15 80.71±3.96 23.548 0.000 t 干预前两组间比较值P 干预前两组间比较值t 干预后两组间比较值P 干预后两组间比较值18.63±1.65 28.61±2.25 22.622 0.000 0.135 0.893 8.106 0.000 61.82±1.12 89.33±4.01 41.789 0.000 0.076 0.940 9.674 0.000
目前治疗AMI的方法已经日趋成熟,尤其是介入治疗、静脉溶栓等方式可有效控制疾病,降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风险的发生。但是AMI 行PCI患者对医护人员及家属的依赖性较强,且大部分患者被动性的接受疾病知识,因而自主性较差,加上心理负担、焦躁忧虑等情绪的干扰,可导致对疾病的认知较差,从而降低治疗依从性,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较大阻碍[8]。患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其行为具有加强和推动作用,可减轻自我负担,提高治疗的积极性,同时改善医护关系。目前,针对AMI 行PCI患者主要针对疾病的护理,多采用健康宣教的形式来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从而希望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但大部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错误,且自我管理不到位,对其行为改变收效甚微,故短期效果较差,且易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因而选择科学的干预方式尤为重要[9-10]。
动机性访谈是一种沟通方法,以患者为中心,通过理解患者的行为及思想而促进其行为改变,需探索和解决患者的矛盾心理,从而增强其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11]。在动机性访谈中医护人员需表达共情,接纳倾听患者的诉求,根据患者个体原因给予正确的信息指导,并协助患者制定短期目标,从而进行自我效能的干预[12-13]。整个过程中需以诱导的方式进行,避免与患者争辩,尊重患者的思想与行为,及时有效的识别、反馈、共享患者的情感体验,通过肯定的方式来帮助患者解决自身矛盾[14]。针对AMI患者行为改变不同阶段的相关问题给予指导,通过列举实际案例中患者做出改变或不改变的结果,使其意识到在本阶段不进行行为改变所需付出的成本,因而患者多会选择利于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患者的行为改变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个模式通过患者自我思考来进行思想、行为的转变,护理人员协助其缓解压力从而促进患者的行为做出改变,可以激发患者自身的潜在能力,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同时缓和医患关系[15]。动机性访谈强调渐进的过程,由于患者对行为的改变具有不同的动机与准备水平,因而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计划的改进,可前进或后退多次,以达到最终目标为目的。该理论最早于80年代被提出,整合了各种具有循证依据的咨询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在我国关于动机性访谈的应用相对较少,多通过外文文献的翻译来进行改进,因而对其效果进行探讨可为临床运用及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疾病感知、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干预前,自我感受负担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疾病感知、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自我感受负担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MI 行PCI患者应用动机性访谈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感知,从而做出相应的改变,缓解自我感受负担,利于预后,为临床干预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本研究未对患者进行远期随访,因而远期效果并未进行记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进行深入研究完善。
综上所述,AMI 行PCI患者应用动机性访谈干预可改善患者对疾病的感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降低自我感受负担,利于预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