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莉 陈 瑶 吴雅莉 李 鹏 朱 雯 乐美成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江西景德镇 333000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普通人群CKD患病率为12.1%~19.1%,65岁以上老年CKD患病率为24.9%。我国CKD患者中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率为36.6%~50.0%[2]。近年研究发现HUA不仅是CKD的常见并发症,而且是CKD 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3]。另外,伴HUA的CKD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风险也明显增高。因此,有效控制HUA 对延缓较早期CKD患者肾功能进展和防治心血管病有重要意义。然而,对CKD伴HUA老年患者,尤其CKD 2~5期老年患者,如何选用降尿酸药物,降尿酸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国内外报道较少。本研究和探讨CKD 2~5期老年患者降尿酸治疗的效果和对肾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根据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到本院治疗的110例2~5期CKD合并HUA患者,按GFR值分成A 与B组。A组74例,GFR值在30~89 ml/min(60~89 ml/min 为2期,30~59 ml/min为3期);男58例,女16例;年龄66~99岁,平均(78.56±8.41)岁;体重指数18~25 kg/m2,平均(22.51±1.96)kg/m2;合并高血压26例,合并糖尿病27例,合并高血脂31例。B组36例,GFR值在0~29 ml/min(15~29 ml/min为4期,<15 ml/min 为5期);男29例,女7例;年龄66~94岁,平均(79.08±7.91)岁;体重指数18~24 kg/m2,平均(22.84±1.87)kg/m2;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糖尿病14例,合并高血脂15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年龄≥65岁;符合KDIGD 指南中CKD 2~5期的诊断标准[4],并合并HUA;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肝功能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 U/L 2倍];恶性肿瘤、血液病、外伤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对药物过敏者。退出标准:进入肾脏替代治疗;发生不良反应;出现发热、腹泻者;患者要求退出。
两组采用非布司他(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58,规格:40 mg,生产批号:20171023)治疗,40 mg/次,1次/d。治疗1个月后,血尿酸(SUA)水平若≤360 μmol/L,改为20 mg/d,直到研究结束。若SUA>360 μmol/L,则继续给予40 mg/d,直至≤360 μmol/L。1次/d。两组持续治疗6个月。
①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3、6个月后取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6 ml,离心取血清,对患者血肌酐(SCr)、血尿酸(SUA)、尿素氮(BUN)水平,并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后降尿酸达标率。降尿酸正常值男237.9 ~356.9 μmol/L,女178.4~297.4 μmol/L。②记录所有患者治疗期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胃内饱胀感、腹泻、胸闷。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两组单个指标多个时间点比较采用一般线性重复度量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1、3、6个月后,两组的降尿酸达标率比较(P>0.05);A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的降尿酸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6个月后的降尿酸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的降尿酸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6个月后的降尿酸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两组治疗前因病理分期不同,SCr、SUA、BUN 属于较高水平(P<0.05);治疗后,A、B两组各时点SCr、SUA、BUN 水平均降低,其中A组的改善效果更好(P<0.05)(表2)。
表1 两组降尿酸达标率的比较[n(%)]
110例患者共6例发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45%(6/110),其中A组共3例,发生率为4.05%(3/74),分别为胸闷1例(1.35%),胃内饱胀感1例(1.35%),腹泻1例(1.35%);B组共3例,发生率为8.33%(3/36),分别为胸闷1例(2.86%),恶心呕吐1例(2.86%);胃内饱胀感1例(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早期肾功能不全患者不仅有原发疾病症状,还累及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初期胃肠道以食欲缺乏、腹部不适为主,随病情发展会出现恶心呕吐、舌炎、腹泻,甚至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神经及精神系统出现精神萎靡、头晕乏力、失眠、四肢发麻、下肢痒痛等,晚期还可能出现肌肉颤抖、惊厥、昏迷等症状。心功能在长期高压作用下使心室肥厚扩大,引起心肌损害,而贫血是尿毒症患者必有症状[5-6]。如不采取有效治疗对患者肾功能进行改善,患者生命安全会严重受到威胁。
表2 两组不同时点肾功能指标的比较(±s)
表2 两组不同时点肾功能指标的比较(±s)
组别 SCr(μmol/L) SUA(μmol/L) BUN(mmol/L)A组(n=76)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 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B组(n=36)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 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F 组间值P 组间值F 时点值P 时点值222.57±29.26 201.60±23.21 176.74±20.63 158.41±18.34 472.32±26.17 341.18±22.22 325.23±20.61 314.69±20.42 15.05±1.78 13.37±1.74 12.41±1.61 11.49±1.32 F组间与时点交互值P组间与时点交互值612.41±64.63 602.76±65.31 584.18±61.60 564.67±59.49 206.481<0.001 328.589<0.001 121.189<0.001 502.63±46.61 353.61±22.23 341.24±20.47 327.81±20.34 423.514<0.001 566.178<0.001 249.634<0.001 21.67±5.51 19.39±1.71 18.39±1.63 17.48±1.37 19.395<0.001 27.741<0.001 11.251<0.001
尿酸水平与肾功能的发生发展有复杂的关系,尿酸通过肾脏排泄,经肾小球过滤后,有约98%的尿酸被近端肾小管起始段重新吸收,并经肾小管的曲部在分泌,再次被肾小管直部吸收,最后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排出的尿酸量为10%。但若尿酸排泄不足,会引起高尿酸血症[7-8]。这是肾功能不全所致的结果,当患者患有高血脂症,其可反作用于肾脏,最终引起严重的慢性肾脏病。有研究表明,高尿酸症患者有20%~60%会出现肾损害,通过肾组织病理检查可发现肾小球硬化、肾小动脉硬化、间质纤维化、间质尿酸盐结晶灶状沉积[9]。尿酸不仅可通过尿酸盐晶体在尿路沉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还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10]。因此,有效控制尿酸水平是改善肾功能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降尿酸对于延缓肾功能不全的病情发展有显著疗效[11]。
非布司他为一种新型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可通过黄嘌呤氧化酶代谢药物,具有双通道代谢特性与高效的选择性,因此对肾功能的损害较小。通过口服的方式可快速降低血尿酸水平,在降低血尿酸水平后,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降低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亢进,抑制炎性因子活性,而减轻肾小球动脉纤维化、肾小球动脉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等症状,而改善肾脏微循环[12-13]。祖爽等[14]研究证实,非布司他尤其对于轻度、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降尿酸达标率均在90%以上,提示非布司他通过上述药物机制对2~5期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降尿酸水平控制有良好的作用。A、B两组治疗后各时点的SCr、SUA、BUN 水平均降低,其中A组改善效果更好(P<0.05)。提示非布司他对GFR值在2~3期患者肾功能改善更显著,这与祖爽等研究结果一致。且2~5期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均较轻,由此可见,采用降尿酸治疗安全性较高,不会对肾脏及其他组织增加损伤,分析原因可能是因非布司他主要是通过肝脏代谢,而代谢产物是经尿液、粪便排泄,非促尿酸排泄,这种药物原理不易产生尿路结石,具有高选择性有关,这为2~5期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途径[15]。
综上所述,非布司他对2~3期慢性肾脏病合并HUA 的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