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春华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虽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但是将二者结合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也是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要求[1]。2019 年5 月,全国15所高校被批准为首批试点职业本科,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双创”教育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体,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有意识地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渗透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行为提高基本的职业素养。职业本科“双创”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核心在于育人,目的是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开发其“双创”意识,促进学生创业就业[2]。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融入职业本科教学,并纳入职教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进行实践研究。
自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至今已有五年时间,大部分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位,“专创融合”作为高等教育变轨超车的必然途径已被提上日程[3]。
职业本科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能以培养“人人都是发明家、都是公司老板”作为最终的培养目标。要将本科院校毕业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这与本科院校“为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4]。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教育,二者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结合,才能提高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大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学习专业知识,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更能深刻体会到创新创业的内在含义[5]。学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搭建教学平台,做好人才培养方案设计[6]。授课教师努力将创新创业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聘专业辅导老师,要努力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实现教学资源的互补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校企合作、多维度互动、分段递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全面优化和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注重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实践教学体系能力的渐进式设置,将系统整合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整合到专业教育中,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方式,高等教育的新使命迫切需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7]。瞄准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沿,依托一流企业建设产业学院、高水平课程和一流专业群体,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对接,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的衔接,成为驱动产业创新升级的“关键砝码”。
对职业本科“双创”教育进行定位:其一,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非个别人的教育,具有广覆盖的特征;其二,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非片面地强调创业结果;其三,来自岗位一线的应用型创新,这是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典型特征;其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创业素质,而非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或刚毕业一定要创业[8]。
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职业工作岗位,帮助学生适应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的过渡期,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挖掘学生身上的亮点,从适合个人发展的角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创业项目,为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示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人才需求因素的影响,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不断优化、组合课程体系。课程是联系教与学的环节,落实“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载体,也是二者融合的核心环节。可以从课程体系、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内容开发方面,加强专创与课程的融合。如:课程体系可由通识型、深度型以及因材施教型专创教育课程组成。编写与专业结合的“双创”课程教材,也可对专业课程进行改编,增加“双创”内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专业前沿热点问题和创业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双创”课程拓宽大学生的学科视野。专业课程开发具体做法:首先,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能力目标。其次根据能力目标,重构学习项目。最后,解析岗位业务,设计学习任务。
从岗位工作氛围着手,突出工作过程,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下营造岗位工作氛围,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积极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包括:社团活动、寒暑假实践、“双创”竞赛、专业课程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以及创业实践等。还可积极推动专业见习与“双创”教育的实践融合,实现二者教育资源的共享,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岗位创新能力。“双创”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结合专业实训室、专业工作室、校企合作项目、创业基地以及创业园等平台进行。
在重构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以学科体系为基础、以考试成绩为重点的教学评价模式,并建立以能力考核和基于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模式。对每个课程体系的评价充分考虑对企业和行业的评价,突出能力目标,引导学习与培训的融合。
师资队伍是促进高校发展创新创业,促进专创有效融合的关键因素。要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同时具备“双创”素质的教学团队。在师资建设机制方面,其一是要建立培训机制,既要开展校内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又要开展校际的相互交流与培训。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教师前往企业第一线开展实践训练,通过参与生产和经营的过程,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其二是形成师资建设保障机制,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倾斜以及课程改革等措施,激发专业教师主动地开展专创融合。
在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发生改变的大环境下,深化校企合作,结合行业动态,使现有的教学资源从静态变为动态,使学生工作能力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从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只有深化校企合作,才能紧跟行业发展前沿,使课程开发更加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