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 夜
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四川 成都 610000
核心力量训练是力量训练的一种形式,强调通过平衡垫站立、单腿蹲、平衡球支撑、健身球俯卧撑等多样化训练,增强核心肌肉群力量,充分发挥核心肌肉群在身体稳定、身体平衡、力量传递中的重要作用。武术套路作为以技击动作为基础,通过攻守结合、疾缓相间、刚柔并济、强弱对决、虚实转化等形成的整套表现形式,对身体稳定性要求较高。本研究试图将核心力量训练应用到武术套路运动训练中,以提升运动员身体稳定性。
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以技击动作为核心,通过动作攻守结合、疾缓相间、刚柔并济、强弱对决、虚实转化形成难美性项群项目。[1]在运动过程中需要运动员多肌群参与,在各关节肌群协调作用下保证身体平衡,维持身姿平衡,实现武术套路运动动作美、形式美、姿态美的完美展示。
“腾空外摆”作为武术套路跳跃动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运动员在腾空转体的过程中向外摆腿,两手拍击脚面,在空中塑造出一朵莲花造型。在此过程中,需要头部、手部、腿部等动作高度协调,由颈部肌肉带动头部旋转,由下肢肌肉助力起跳,由腰部肌肉支撑转体。因此,只有使各部位肌肉力量有效整合,才能够稳定身姿,保证整个动作的顺利完成。而核心力量训练,则是以核心肌肉力量提升,人体稳定性强化为目的形成的训练模式,注重肌肉力量传递与整合力量。通过核心力量训练能够将不同位置肌肉力量整合,为四肢肌肉收缩提供支点,增强脊柱力量、骨盆力量,从而实现武术套路运动正确身姿的稳定。
青少年武术套路竞技比赛中,除要求运动员演练动作具有动作难度外,也需要具备一定连接难度。即在完成提膝独立、蝶步、旋风腿、跌竖叉等动作,能够在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等作用下,通过腰腹部肌肉收缩,维持身体平衡,保证落地稳定。[2]如果运动员在落地瞬间失去平衡,即使之前动作完成的再完美也将影响武术套路运动整体效果,降低竞技分数。因此,运动员必须具备身体力量控制能力,提高肢体协调性,以保证高难度武术套路作动完成后稳定落地。传统武术套路训练过程中,高度重视腰腹肌肉力量训练,强调通过腰部力量传递增强机体上下稳定性、协调性。其本质与核心力量训练存在相似性。但相对而言,核心力量训练更系统、更合理、更科学,能够通过强化机体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运动肌群力量,形成肌肉运动传递链、肌肉力量协调链,促进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肢体协调与落地稳定。
从解剖结构分析来看,人体核心区主要由神经系统、韧带系统、肌肉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神经系统主控制,韧带系统与肌肉系统主支撑。核心肌肉作为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内容,能够通过其力量强化,增强脊柱稳定性,提高韧带柔韧性,便于人更好进行身体控制。以武术套路运动中的腾空飞脚为例,要求并步站立,右脚上步蹬地,右腿跃起,左腿向前、向上摆踢,身体腾空,左右臂向上摆起,右手背与左手掌相击,并在空中完成右脚弹踢、右手与右脚面相击、左腿屈膝、左腿收控等动作。这对身体控制能力具有相对较高要求。[3]而基于核心力量训练,能够使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找到平衡点,通过核心肌肉力量传递与支撑,让肢体具有可控性,从而提高训练质量,实现武术套路动作的完美呈现。
武术套路运动中存在诸多高难度动作,对运动员身体稳定性、肢体协调性、反应灵敏度具有较高要求。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尤其是空中运动,身体平衡性、稳定性较差,极易出现扭伤、跌伤等运动损伤。与此同时,在落地过程中,运动员下肢受到的负荷约是自身重量的十倍,如果身体重心不稳,极易损害腿部关节。加之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素质发展关键时期,肌肉的敏感性较强。需要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加强运动损伤防护。而核心力量训练作为多维度复合型运动训练模式,能够让青少年运动员每块肌肉得到锻炼,促进运动系统发育,提高青少年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四线运动损伤有效预防。
从武术套路运动员中按照入组研究标准选取12名青少年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根据训练方式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6名,年龄6~18(14.56±2.31)岁,身高127~165(155.24±2.65)cm,体重27~61(57.46±2.61)kg,指距132~167(154.45±4.21)cm,下肢长53~82(70.35±4.77)cm,训练年限1~8(5.04±2.45)年;实验组6名,年龄6~18(14.45±2.56)岁,身高127~164(155.38±2.42)cm,体重25~62(57.88±2.34)kg,指距131~167(154.89±4.05)cm,下肢长52~83(69.98±4.02)cm,训练年限1~9(5.56±2.77)年。受试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研究具有可比性。入组实验标准:(1)受试者全程参于实验,基本资料完整;(2)不具备膝关节、髋关节手术史,身体素质相对较好,能够参加动态平衡测试、静态平衡测试活动。
2.2.1 文献资料分析法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为保证研究科学、准确。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核心力量训练、武术套路训练、力量训练等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的收集与整理,加深对核心训练、武术套路运动等认识与理解的同时,为本次研究奠定良好理论基础。
2.2.2 专家访谈法
与武术套路运动教练员、竞技运动训练专家、武术职业教师等沟通与交流,对实验研究过程可能存在的实际性问题进行探讨,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2.2.3 实验分析法
(1)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原有武术套路运动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实验组实施核心力量训练。例如:健身球俯卧撑:双手打开置于健身球上,手位于肩下,下落过程中控制胸部与健身球的位置,上升时肘关节步甚至,身体始终保持平衡,收紧腹部。健身球反向划船:双脚置于健身球上,脚分开并与髋同宽,在杠铃杆下平躺,双手握住杠铃,牵引身体上向,呈九十度角,腹部收紧,身体呈一条直线,胸部与杠铃杆保持一定距离。平衡球支撑:双脚置于平衡球上,双手与地面相撑,手臂与身体呈九十度角,脊柱与地面平行,均匀呼吸,换左右手单手支撑等。核心训练分四阶段进行:其一,稳定支撑下进行静态练习;其二,稳定支撑下进行动态练习;其三,不稳定支撑下静态练习;其四,不稳定支撑下动态练习,每个阶段四周,每周六次,每次10~20min。(2)评价指标:青少年运动员身高变化、体重变化;青少年运动员静态与动态平衡能力;右足跳净高、下腰、仰卧起坐、俯卧撑、正压腿、上步旋转、正踢腿等专业素质。(3)评价方法:统计训练前后青少年身高变化、体重变化。静态平衡能力:左(或右)腿跪地,两手侧平举,右(或左)腿抬高,保持身体稳定,时间控制在4s。动作一次成功5分,一次失败二次成功2分,三次皆失败0分。动态平衡能力:连续十五次腾空飞脚提膝独立与连续十五次腾空飞脚稳定落地。动作衔接流畅且落地稳定10分,动作衔接较为流畅,落地相对稳定7分,动作衔接一般,落地稳定一般5分,动作衔接困难,落地不稳定2分。基础动作标准10分,部分标准5分,不标准2分。(4)统计学处理: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研究数据,Mean±SD、百分率等表示数据,对组间比较进行差异性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则表示为“P<0.05”。
2.3.1 形体影响
两组受试者经过16周训练后,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均发生改变,但改变差异比较并不显著(P>0.05)。
2.3.2 稳定性影响
两组受试者在实验前,身体稳定性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后所有受试者身体稳定性有所提升。提升效果虽然各有不同,但从整体层面来看,研究组提升效果更明显,静态稳定性与动态稳定性测试指标与实验前、实验后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武术套路原计划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均对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稳定性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但相对原计划训练而言,核心力量训练的提升效果更显著,尤其是对身体稳定性相对较差的运动员而言,经过核心力量训练后,其身体稳定性、平衡性的提升幅度更大。
2.3.3 专业素质影响
通过比较测试前后12名运动员专项技能指标变化,发现原计划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对运动员右足跳净高、下腰、仰卧起坐、俯卧撑、正压腿、上步旋转、正踢腿等专项技能提升均存在促进作用。对于身体稳定性、身体控制能力要求较高的武术套路运动而言,核心力量训练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原有训练基础上适当增加核心力量训练,便于运动员控制肢体协调与平衡,更好掌握运动要领,提高动作步骤的规范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