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晴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9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当前无论从国家到地方,从竞体到群体,从长者到儿童,都在大力普及推广、习得传承中华武术。但在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教育明显不足,需进一步探讨发展策略。
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更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早在1916年就开始进入校园,不同时期又不断地编入大纲、列入课程、制定教材。[1]在中小学,国家于2010年开始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在高校,武术也被列入必修体育专业课或通识选修课,但就其实施效果上仍有不足。由此可知,学校在武术教学上多倾向于武术动作和技术的讲解教学,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教育传播还不够。
自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倡导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武术活动,允许民间开办武术馆校、授拳传艺以来,各种形式的武术馆校、站、社等社会武术组织应运而生。[2]“安身立命、惩恶扬善、劫富济贫、保家卫国”本是社会武术教育价值的体现渠道,[3]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基本推行的是竞技武术要求武术精英的技术模式,因此有了“入门很难,学好不易”的特点,相较于被包装成了时尚、健康、防身一体的跆拳道、柔道等就形成了鲜明差距,这与武术文化教育普及不够不无联系。
中国武术的竞技武术模式有着“入门很难,学好不易”的特点,对于初习者来说,武术套路的技术动作难度偏大,简化设计不够合理。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缺乏专门从事武术教育的工作者,直接影响了学习者接触武术文化的概率,教法也比较单一枯燥乏味,学生对武术的兴趣远不及各类球类运动、参与度不高。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十分明显,多倾向于武术动作和技术上的讲解和教学,而忽略了武术文化内涵的熏陶,学员常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不利于武术的普及推广。
校内外均存在武术师资匮乏的现象,武术教学中有些是非专业的体育教师担任,专业武术教师所占的比例甚少,不能满足武术教学需要且教师本身没有对武术运动的全面了解认知,教学效果仅停留在表面的“形似”。专业的武术场地和训练设施也十分不足,中小学基本都是户外操场武术教学,受天气和场地条件影响较大。武术教学考评也多缺乏理论成绩、学生的运动参与、学习态度等综合评价指标。
人们了解获取武术信息途径,如通过武侠小说和电影网络了解的居多,而对北宋明将岳飞、戚继光等人为了维护国家、民族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少林寺十三棍僧营救唐王李世民而成就唐朝伟业等成功的武术教育典型武术文化事例传播不够,[1]武术的文化意义被逐步消解和曲解,价值认同者缺少。
近年来,跆拳道和柔道等外来体育运动的入侵冲击了中国武术市场,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人健身选择的概率急剧下降。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以太极拳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国群众体育参与的体育项目表中已经难入前十,比较1996年传统武术(含太极拳)占据前10名的景象落差明显。[3]邱丕相先生说:“面对市场经济的强势抉择和西方娱乐方式的侵入,一批身怀绝技的民间武术传人常常扼腕叹息,没有合适的传人继承优秀的武术精粹”,[4]表明中国武术市场优势较弱。
积极探索融“武德、武礼、武化、武技”内容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和活动,通过“岳飞精忠报国”等生动形象的武术故事来活跃中小学武术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国武术的兴趣。提供专业的武术教学场地设施,场地凸显文化内涵,在动作教学中融于文化讲解,让学生内化文化认知,进行动作习练,外显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播武术运动及文化。
学校应聘请具有武术专业背景的师资,社会武术相关机构和学校体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对武术教师的再培训,提高从教人员素质。学校应加强武术教育比重,增设武术场地、课时。政府也应给相关武术机构以政策支持,引导其进入资金市场,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2]完善考核标准,综合“理论、技术、学习态度、运动参与、平时出勤”等考核指标,结合教学内容增加技法的改革,设置“对抗”评价指标。[5]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通过武术教育使学生树立“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目标,[6]学校要加强对武术文化的宣传,使学生掌握武术动作的同时更热爱武术文化。逐渐消除社会对武术的偏见,积极发挥其在培育人格品质、增强人文魅力、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上的不朽使命,全面挖掘中国武术质朴、纯真的人文元素并将其内化为社会武术工作者的精神骨架,[1]在社会武术发展中培养广大武术教育者的文化育人意识,自觉提炼武术的教育内涵。
国外跆拳道等项目强大的竞争力和中国武术“体育化”发展路径的追逐,使得我们对武术的发展越来越缺少自信。抗争、榜样、模仿,舍己从人、削足适履,“成就”了中国武术发展坐标选择的西方体育标准的单一化,进而也“成就”了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的丧失。[7]中国武术文化较之西方体育的文化内涵而言,它的历史更久远、文化更厚重、精神更深邃。“武术就是武术,它不需要西方体育化,也不需要体育学科化,它本身就应该是一门学科,就应该成为一门课程”,[8]我们应通过课程增强文化认同。
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运动项目之所以风靡全球,跟它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的成功教育有很大关系。同样是和平时期,跆拳道以满足人们追求惊险刺激的心理需求和自我激励的内心渴望为形式,以促进练习者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意识的提升为旨归,既锻炼了个人又“暖化”了社会。[1]中国武术教育内涵的挖掘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应当从这些项目传播中汲取营养,积极开展武术文化国际化教育,向各国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加强武术与现代教育的有机整合和学术交流,提高武术理论研究。[9]
社会武术作为大众选择武术的最优途径,也是传播武术技法、理论言说的重要场所,它的教育模式可以通过沙龙形式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和分享。学校和社会两大教育场域,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和交流,但仍碍于体制制度的限制没能很好地衔接起来。一些社会上技艺精湛、德高望重的传统拳师很难在学校里找到展现平台。因此,有必要以地域为标准成立学校、社会武术教育组织,形成长期合作交流联动机制。
武术最大的教育价值是其文化教育功能,通过武术文化教育不仅能启迪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人格,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民族精神。我们要坚定对武术传统文化的自信,依托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战略思想,拓宽了武术传播的道路,带来了武术传播的机遇,为中华武术在国内外市场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发展路径,对于武术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同时也必然促进中国武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华武术文化自身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将武术文化充分融入武术教育,使中华国粹行之有道,行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