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2020-11-23 12:16颜娜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2期
关键词:陕西西安毕业生

文/颜娜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国家整体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迅速。陕西省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招生始于2000年,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截至2019年底,陕西省内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已达19所之多,其中3所师范类院校(陕西师范大学、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3所综合类公办院校(西北大学、延安大学、西安文理学院),5所以外语或理工为强势学科的公办院校(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陕西理工学院),还有8所是民办或独立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京大学、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西安思源学院、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整体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陕西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快的,也着实彰显了陕西作为教育大省的优势,然而相关的就业问题却一直被广为诟病,影响该专业学生就业的主客观因素值得探讨。

一、就业环境难以匹配专业发展速度

毋庸置疑,快速发展的陕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仅顺应了全球范围内的汉语学习热潮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也为“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的对外文化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当前国内正规的与该专业对口的岗位资源绝大多数还都在高校里,因此,陕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与全国其他大学的毕业生一样,因环境而导致的就业困惑不可避免。

陕西具有留学生招生资格的高校众多,其中仅西安交通大学的留学生就有近3000人的规模。长期以来,留学生教育一直被各大高校所垄断,而入职高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拥有博士学历,因此,一般的本科及硕士学历的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面对这些相对稳定的优质岗位也只能望洋兴叹[1]。部分硕士学历毕业生选择在高校内担任兼职教师,但是兼职教师因工作稳定性及福利待遇与正式入编岗位差异巨大。因此,在国内做兼职对外汉语教师,目前也只是一部分毕业生做出的一种过渡性选择。而陕西作为地处西北的内陆省份,私营性质的对外汉语教育机构当前发展得也不够成熟,猎聘、智联、51job等招聘网站上显示的相关岗位的招聘单位地点多位于北京、上海,以及青岛、深圳等城市,因此,就陕西本地来看,目前尚缺乏通过民营教育机构吸纳该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这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因缺少配套的产业背景而必须要着力克服的一个阻力点。

笔者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陕西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去海外就业的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方面与国家汉办积极储备师资招募政策相关,同时也是各高校在就业指导上大力推动的结果。但由于汉语志愿者身份所积累到的工作经验无法在回国后与对口岗位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选拔的名额相对有限,与各高校实际招生规模之间还是严重不对称的,而且长期留在海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又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较难实现,因此这一类岗位仍然难以从本质上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择业的满意度,也很难彻底扭转该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尴尬。

二、课程体系难以应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国家对该专业早已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各高校在自身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缺乏各自的办学特色以及相应的针对性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从宏观的专业名称到微观的课程设置,所引发的问题也亟待重视。

首先,较为矛盾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虽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同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下属的二级学科,两个专业由于其自身存在的渊源关系,所设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公务员报考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应聘中,因专业名称的制约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限定却显得不具竞争力。这种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狭窄而形成的就业壁垒,致使该专业毕业生在与同类专业竞争时略显尴尬[2]。从最初的“对外汉语”这个专业名称到现如今的“汉语国际教育”,可以看出,这种越来越狭窄的专业名称调整实际上与当今很多学者所倡导的加强通识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而人文类学科由于其学科性质的影响,其实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才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外语教师的本质是教练,是让学生学会说话的教练,正是由于这一职业特点,使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相同,但从课程门类和具体学习内容来看,追求的是广而教,而不是专而写。因此,外语专业毕业生在面对一些对写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行政职位时,往往难以体现自己专业优势,也很难成为非教育类单位的招聘对象。

其次,通过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考察,可以了解到,目前,陕西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主要还是根据现有师资的专业结构和学术偏好来把握,并未充分地以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也缺乏针对性。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陕西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等几门主干课程的名称基本一致以外,其他所开课程里,即便有的课程内容的本质相差无几,但公开出示的课程名称也都不尽相同。比如,以教学法为主要教授内容的课程,在西北大学所设专业课程里名为“国际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在西安思源学院则称之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在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叫“对外汉语教学法”,该课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里非常重要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命名上如此混乱,其实从侧面凸显出的是专业本身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因为制约因素较多,各校在专业介绍上不仅表述得都较为含糊,在具体落实上每一届学生最终的实践模式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此外,国外汉语教师岗位的不稳定性,更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做出调整和创新。赵世举先生曾专门撰文指出,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困境,一方面,要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国际汉语教学+其他专业通识(新闻传播、文秘、外事、商务、法律、医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另一方面,要积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构建“区域化”人才培养特色模式。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就读各高校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同时,伴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迫切需要大量的能够承担语言服务及语言教学的国际化人才。但是“一带一路”沿线65国,贯穿了亚、非、欧三大洲,关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牵连着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信仰,面对这如此复杂的教学对象,陕西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无论是宏观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微观的课程设置,都应该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才能助力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择业心理难以适应现实的专业定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是基于中国语言和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的一个必然结果,海外就业不仅仅是学生角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就业意向,同时反过来也彰显着这个专业的社会价值。然而,任何一种择业意向,除了会受到客观的专业定位的影响之外,也常常体现着个体在择业过程中的情感倾向。笔者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陕西部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跨行就业的比例都在60%以上。究其原因,有的是表示家人不同意其久居国外工作,有的是与学生自己不愿意接受远离家人的心理障碍有关。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独生子女规模在1995年以后出现快速增长,独生子女家庭较为独特的亲子关系,是近些年部分学生更倾向国内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性别特征也是影响该专业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人文学科专业里,就读的女生人数往往占绝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不例外。陕西部分高校的个别班级里,甚至存在全班只有一位国宝级男生的尴尬现象。男生爱挑战,女生好稳定的择业观在毕业生群体中体现得较为突出,而海外就业因为在发展空间、工作地点等方面的不稳定性也就难以成为很多女学生认定的最佳选择。而相关数据也显示,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进一步读研的人数越来越多,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就职于中学和小学。这类就业倾向与近些年国内城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师极度紧缺不无关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遭遇的就业困境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及教育管理者的关注,但是问题的形成却是长期以来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问题是必须要去正视的,但也需要就业主体及人才培养单位联合起来找准症结所在,借助招生模式的变革、课程设置的完善、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助力在该领域发展的学子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完美统一。

猜你喜欢
陕西西安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西安2021
Oh 西安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