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雷 耿健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理念融入发展的各个领域与环节当中,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推进教育现代化,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根据对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企业需要毕业生具备相应岗位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基本沟通交往能力、岗位适应能力、道德素质、责任心及团队精神等。其中,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所看重的方面依次由高到低分别为: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工作经验以及学历。这些基本素质中,仅有专业知识是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而获得的,其他相关技能需要不同的渠道进行学习和累积,而大学生社团是锻炼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主要渠道。
目前,吉林省大学生社团的建设非常普遍,但许多大学生社团的教育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部分社团建设规范,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部分社团组织涣散、定位不清、管理秩序紊乱,缺乏凝聚力。主要问题是大多数社团都停留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水平上,与企业的对接形式基本上是基于活动资金的需求。寻求企业赞助,往往只有短期的合作,没有后续的跟踪服务,不能形成长期的合作模式,也没有真正地和企业对接,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更未能搭建学校与企业的直通平台,不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充分深入了解企业,为就业做准备。
国外社团的建设模式较国内社团建设存在本质上的差别,美国高校每年专门为高校社团下发活动经费,同时,还有来自社会的赞助经费,美国高校构建了全面的高校社会实践支持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实践氛围。日本与韩国的高校社团除了具有“美式”社团的基本特征外,学生社团专业性很强,社会民间社团与大学生社团经常联合举办活动,注重社团成员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团体间的人际关系,将社团企业社会化,拉近社团人际关系。澳大利亚等地区高校由于地缘的孤立性,人口相对于国土面积十分稀少,受人力资源紧缺等因素的影响,社团特点主要体现在社会公益性方面,但企业很注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社团经历。而国内社团主要偏向学生业余爱好和娱乐方面,科技创新类和理论研究类社团发展相对薄弱,创新创业型社团数量较少。我国前期在创新创业型社团上花费精力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双创”思想的提出,创新创业型社团发展已成为高校社团发展的新趋势。
为了改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社团的发展现状,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社团的作用,应该对其发展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张云涛等[1]指出高校应该鼓励、扶持学生就业创业社团发展,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储备必要的就业创业知识和就业技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要以学生社团为教育实践平台,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以创业带动就业。
而当今与企业直接对接的社团屈指可数,运作模式一般为高校与企业直接对接,企业在学校中的形式载体服从学校的安排。张宏敏等[2]提出“社团+企业”的高校社团发展新模式,可增加学生社团类型,提升学生社团内涵,搭建学生实践平台,促进企业文化宣传,让社团与企业在此模式下实现互利共赢。刘创明等[3]指出校企应该共建学生社团,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聘请企业导师、共办专业活动、共颁奖助学金、共建实践班级等方式,能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质量,使校企达到双赢的目的。
大学生创新社团与现阶段的社团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社团以实践为基础,以实际企业为资源依托,能够提升企业对社团成员的积极影响。佟丹丹等[4]浅析大学生社团对就业的影响,总结出大学生社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创新社团与其他社团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表现在个人能力提升、社团资源、社团运营发展等方面。
创新社团活动往往与当下热点、前沿相关。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以往经验起到的作用很小,需要学生结合当下的综合情况进行决定。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在以往思想的基础上,发掘新领域,建立符合当下环境的行动方案。社团的活动往往没有规律可遵循,经验只能够提供借鉴作用,并没有指导作用。因此学生需要不断地在原有的思想上拓展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的精神。即使提出的方案不是完善的,甚至会失败,但是能够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辩证思考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在面对更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创新型社团在高校中往往是与学校部门或社会企业直接对接,寇建新[5]指出创新创业型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和逻辑能力,对提升自信心有一定帮助。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先天优势让社团成员能更深度了解符合社会市场客观现实的情况,并能够结合实际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使学到的知识不再是书本文字,通过实践操作去积累实践经验。提前让社团成员学会处理更复杂的社会活动,直接参与到社会企业的活动中,可以增加社会阅历,积累社会经验。
在对高校创新创业社团考察时发现,学校直属创新创业社团会得到学校的支持,学校设立创业孵化器,让拥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拥有交流的平台,模拟企业实际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当下企业的管理模式,沉浸式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感受。而隶属于企业与高校共同管理的创新创业型社团,会吸收到企业的直接资源,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
创新型社团通过参加商业比赛,参加商业活动来积攒社会经验。而大学生作为输出到企业的人才资源,尽早掌握工作技能,掌握工作能力对大学生毕业后的求职会起到促进的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会在多方面展示出来。
当代大学生毕业迷茫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往往在毕业后不明确自己需求什么,想要什么。在寻求就业岗位时,面对面试官的问题往往给不出明确的人生规划。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没有给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不了解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才,使得自身能力与求职岗位不匹配,致使诸多不匹配的现象发生。而在对创新创业型社团的调查发现,成员通过平时积累的经验,对不同岗位、不同行业的实践操作,均拥有自己的认识,针对自己毕业后的方向制定出一定的规划,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朝着目标规划的方向努力。这类学生往往目标明确,做对自己未来规划有用的事情,做事有章法且严谨。
在当代大学生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对思维逻辑的考察与语言表达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够训练出来,而在学校中能够训练逻辑思考能力的途径主要为演讲比赛、晚会主持、辩论赛等。而校内提供训练的机会往往过于简单,与社会现实问题所需要的能力相差较大。创新型社团的活动,不仅需要表达,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维上的转变,不断地修正方案,直至给出满意的结果。在活动过程中还需要通过语言表达描述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让伙伴能够充分地理解自己表达的观点,这种能力是需要在不断的训练中才能够得到提升的。
创新创业型社团的活动会给予成员一定的创新创业基础,通过对所有创新社团的活动进行归类,发现活动主要与各大型商业比赛相关,而商业不仅需要经管思维,还需要以理工科为基础的技术来做支持。社团的成员往往是多专业学生组合在一起,可以在不同环节中发现问题,让每一个学生了解到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多学科交叉学习。让每一个学生了解企业或项目的全流程与各个环节,为学生积累模拟操作的经验,为后续就业创业积累精神财富,让毕业生能够胸有成竹地迎接未来工作或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其他优势去解决问题,进而得到发展。
通过对吉林省大学生创新社团的分析,发现创新社团优势表现在个人思维与能力上的提升,增加大学生社会阅历、积攒社会经验,使大学生在更专业的平台上去开展商业活动。创新型社团能够促进大学生寻求自身价值定位,并不断锻炼思维与表达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大学生后续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条件。虽然创新型社团整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高校中创新型社团的占比过少,需要高校、企业、政府与社会提高对创新创业型社团的重视,提供更多有效的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建立有效的平台与途径,让创新创业型社团成为高校社团的重点发展对象,使其成为高校与社会的连接,成为大学生输出到社会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