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胜男 朱星申
近年来,各类高校扩招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号召,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升知名度。高职院校也紧跟其后,希望通过统招、自主招生和联合办学等方式,扩大规模提高知名度,但由此而来的是教学上、就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下文将围绕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实施有效对策进行探讨。
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在三年内高职院校还将扩招100万人,这意味着2022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空前严峻。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多的同时,企业的岗位需求却变化较小,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压力将越来越重。另外,目前我国普通高职院校共有1430多所,比2019年增加了15%;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中,高职院校人数已经和本科院校人数不相上下。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认可度、自身素质和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在就业时,高职毕业生的竞争力普遍弱于本科院校毕业生。所以,在高职院校毕业生猛增的情况下,就更难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相竞争。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招生时成绩较低,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差的短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在就业时,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会选择门槛较低的中小型私有企业,岗位多为企业生产一线。在创业方面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会选择技术水平较低的行业,且由于缺少经验,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较低[1]。从企业的用人要求来看,一些企业会设置硬性的学历要求,在与本科生竞争时,高职毕业生往往处于弱势,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一般都是优先选择本科生。这样的招聘偏见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才,减少了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机会,形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对较低的局面。
目前,政府为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与就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举措,但某些政策与举措明显落后于市场的进步与发展,显得过于僵化。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较为自由。然而,找工作时的“潜规则”与隐性限制仍然存在[2]。
相对本科教育较长的发展历程来说,高职教育发展时间尚短,系统的教学模式和人才输出方式还不成熟,在高校招生中高职院校的生源往往不如本科院校生源。
由此,容易导致大多数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高职教育产生偏见,也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持怀疑态度。且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扩招的范围越来越广、人数越来越多,学历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学历已经与社会发展脱节,达不到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减少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在这样的认知之下,将会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或创业过程中造成较多的不公平现象。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之下,高职院校应把握高职教育“实用性”的特点,抓好自身的定位,根据地方产业变革以及技术的改革变化,不断调整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专业的设置,以此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3]。首先,需要进行专业调整。高职院校要在社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下深化专业改革,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优势专业。其次,要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可在自身情况下,建设综合性实操场地,配备专业设备并调用专业教师。最后,高职院校应增加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数量,加大对此类教师的定期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多去兄弟院校观摩学习,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要求就业指导教师真正做到既能随时掌握就业形势变化以及不同专业的就业状况,又能做好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和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
在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中,高职院校应及时了解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加强信息收集能力,而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模式无疑是了解社会及企业需求的极好方式。高职院校应加深校企合作,通过订单班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的技术项目和产品研发合作,让专业与教学深度融合,在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培养综合素质的同时,达到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受益的共赢结果[4]。
一方面,企业可以派专员进驻校园进行专业指导,结合学校的教学大纲,帮助学校完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学校可聘用企业内表现突出、掌握较全面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工程师以一定形式指导学生。此外,学校可定期派学生走访企业,通过实习或参观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生产环境,提高实践水平。
针对某些僵化的政策和措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检查监督,督促相关政策的落实。政府还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和企事业单位吸纳高职院校毕业生,同时为这些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有关立法机关应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完善相关人才和劳动法规,在法律上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有序的就业创业环境。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有关教育部门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建立相对全面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改革就业指导教师团队,提高教师对学生就业指导的水平,提升学生竞争力。
在就业创业时,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他们在寻找理想工作的过程中常常碰壁,一方面是由于学历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是他们过于理想化的择业观念造成的。如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调整滞后,那么将严重影响其创业就业。高职院校学生需要认清现实,努力锻炼职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主要在于其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应了解自身优势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在校时,学生应针对自身兴趣和优势锻炼自身相关能力,继而做好职业规划。比如按阶段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随时对规划做出客观的评估调整和具体的安排,明晰专业定位和自我定位,摆正就业和择业观念。同时,高职高专学生还应该锤炼自身信念,通过能力的提升不断增强自信心,加强团队合作,提升团队合作能力,积极参加创新或创业活动,增强创新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会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在当前高职教育环境下,高职院校应坚持政府领导统筹,积极收集就业创业信息,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能力,提升师资力量,完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为改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难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加强调研,完善就业创业信息收集渠道,时刻关注学生的创业及就业情况,积极寻找学生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分析原因、从建立就业实践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素质等方面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办学水平,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