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困境与创新

2020-11-23 10:41:12姚龙琴杨远超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1期
关键词:师资双创评价

文/姚龙琴 杨远超

自2010年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如《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通过加强“双创”课堂教学、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文化氛围营造、专创融合等途径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实效。但是在地方本科高校中仍存在课程设置混乱、师资力量匮乏、协同机制不强等问题,因此文章将以上述问题为导向,重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供参考。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困境

(一)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培养目标偏颇

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希望在校期间能多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创业比赛或项目的同学很少,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比率更小,他们希望毕业后能考取研究生或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等,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较低[1]。

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清,注重创业知识的灌输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创业教育,即为企业培养创办者。轻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人为地分割开来。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参与创业大赛、教师的科研项目、入驻校内的创业园等实践活动,更多的是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性不强。入驻创业园项目基本也是打印、快递等零售业,科技含量不高,存活率低。

(三)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匮乏

高质量师资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

地方高校的师资主要包括: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辅导员、少数经济或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师的数量不足,师生比严重失调。

2.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胜任能力不强

国内“创业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很少,每年培养的博士生供不应求,而更多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学生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这部分教师是从一个校门,进了另一个校门,没有系统的创业学理论体系,更没有在外创业或在企业实践的经历。再加上平时忙于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在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和实践上投入的精力不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只是浮于表面,收效甚微[2]。“双创”教育是实践性教育,教师是双创活动的引领者和指导者,但实际上他们自身也缺乏创业经验。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

地方高校中的创新创业师资基本是校内辅导员和就创业中心的教师,很少有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的校外专家、企业家参与,学生的很多项目都是纸上谈兵,可操作性不强,更不能落地生根。

反馈评价2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零点存在的条件,教者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从“温度曲线”这一生活常识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为新知识提供“停靠点”.一组问题串并结合反例,让“直观想象”与“数学运算”比翼双飞,“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并驾齐驱,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无处不在.通过“微型探究”活动,顺理成章地获得了零点存在性定理,并把定理中“有”的内涵解释得一清二楚.独特的思考,不同的感悟,使数学中的价值观念、理性精神、思维方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评价和激励机制

在教师的录用机制上,重视学历,忽略了对实践经验的考察[3]。在师资质量的问卷调查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培训,但实际上在高校中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存在覆盖面小、培训内容科学性、系统性不强、培训组织安排计划性不足等问题。对创新创业成效的评价上片面追求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对于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缺少评价和激励机制,与教师的个人发展不挂钩,因此动力不足。

(四)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不强

政府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倡导者,主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宏观把控;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为社会培养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企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者和支持者,通过成果转化、创新人才的引进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社会上没有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缺少沟通和协作,没能形成合力。

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培养师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师生中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学生自入校起,需通过课程、讲座、创业实践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教师也要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二)科学规划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编制本土化的教材

我国大多数高校选用的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GYB和SYB教材,没有契合实际的本土化的教材,致使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

2.面向全校开设多层次创新创业课程

可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制定有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分层次、分专业、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一、大二开展“双创”意识教育、“双创”通识教育,以“双创”实践活动为主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领悟创业的实质,培养创业精神。大三、大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创业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开设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三)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师是“双创”意识启蒙者、“双创”知识传授者、“双创”信息的传播者、“双创”过程引领者,是“双创”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盘活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存量

青年教师在入职时可增设工作经验的门槛,对在岗的“双创”师资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要求专业教师、“双创”专职教师到企业或乡镇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注重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提高教师自身的“双创”意识、精神和能力[4]。

2.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增量

专兼结合,优化结构,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通过吸纳校友、校外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法律、投资等方面的专家做兼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教授创新创业课程,提供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可在省内建立创新创业专家库,为现有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进行定期线上线下培训,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3.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1)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突出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及第三方机构评价,增强结果的客观性。其次,评价指标要考虑整体的教育效果,不能仅考虑创业的项目和基地的数量及自主创业率,创新创业成果的显现,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要用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方法对一段时间内的创业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评价对象要区分,对于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专业教师和专职教师要区别对待,制定符合校情的评价标准。这些考评结果要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待遇挂钩,调动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到企事业单位、政府实务等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挂职锻炼的实践平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创业的教师,可适当减免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可享受带薪创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等;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方面可以优先考虑等。

4.建立多样化的资金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教师的评聘、培养、激励需要资金做保障,高校要改变以往的“等、靠、要”的做法,主动出击,多方筹资。可与企业联合,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的形式,互惠共赢[5]。可学习韩国高校,通过与大型财团合作,建立教育支援基金,支持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一方面,可吸纳优秀校友来担任兼职的朋辈导师;另一方面,可以筹措资金,如美国堪萨斯大学的风险基金很大一部分来自校友捐赠,校友创业成功后捐资回馈母校,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帮助更多的创业者获得成功,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创业成效。

猜你喜欢
师资双创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