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探析

2020-11-23 10:41:12杨乐克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共青团大学生服务

文/杨乐克

2018年7月,中央首次提出“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就业成为六稳之首,即稳字当头、就业为先。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既是一个社会问题、稳定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发展问题,必须成为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互联网+”不是颠覆,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迭代升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形成了“互联网+教育”的新教育形式。2015年5月,教育部面向大学生举办了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注入新力量。作为联系青年、服务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已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各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各自优势,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一、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组织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时代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八大对实现“中国梦”,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晴雨表”和“指南针”,既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根基工程。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人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支撑,而高校正是人才培养的重地。作为大学生良师益友的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积极肩负时代使命,圆满完成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这一神圣职责。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平稳和维护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利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的一大法宝。国家发展靠青年,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高校团组织工作是把握广大高校学子的脉搏,提升组织的凝聚力,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十分重要。面对世界变化,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改变思维,紧跟党的步伐。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融入团工作日常中,结合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切实服务好学生,才能提高高校团组织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将大学生紧紧团结在高校团组织内,使高校团组织成为大学生心目中最美的青春组织,从而夯实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

(三)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核心工作之一,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需要。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开展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从公开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大学生是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随着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不断融合创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1]。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组织优势,重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其就业创业竞争力,打造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动员广大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服务好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有效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助推器[2]。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部分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但也仅为个例,并没有形成持续的规模与效应,该项工作处于萌芽探索阶段。据调查,许多高校因工作场地、经费、人员、组织架构等方面限制,高校共青团组织没有建立相关机构或部门,没有构建健全的工作体系与格局,特别是人员与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无法形成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其相关服务能力,完善工作体系。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实践平台基础薄弱

目前,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实践平台分为竞赛、志愿服务、暑期实践等维度。

1.以“创青春”“挑战杯”等不同层级和类别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由于竞赛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使大学生难以从竞赛中获得实战经验,且竞赛的受众面较窄,不能达到普遍教育培养的效果。

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平台,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至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新西部、新生活、新成长,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有一定帮助,但受到规模限制,不能达到普遍教育培养的效果。

3.大学生社会暑期实践平台。高校共青团组织每年暑假会安排大学生参与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吸引广大大学生参与各类主题的暑期实践,让青年学子在广阔的实践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相对而言受众面较宽、活动主题丰富,在一定程度能帮助大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但该活动属于短期教育活动,持续性不佳。

三、“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策略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就业创业氛围。支持广大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共青团组织紧扣学校发展需要,顺应国家社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为“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变提供人才支撑[3]。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完善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

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全过程投入,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向学校争取人员、经费、场地的大力支持,成立组织机构,打造专兼职服务队伍,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共进,有效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群团组织,要科学定位,结合自身使命和工作特点,找准位、补好位。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从意识、观念、理论、技能、实践等五个层级,针对不同阶段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工作实施方案。要贯穿于大学生入学、在校、毕业离校的各个阶段,解决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在实施过程中,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借助新媒体力量,熟练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微博、APP、QQ等工具,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塑造新服务型高校共青团组织。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根据网上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迷茫、毕业等于失业等想法。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应结合“互联网+”概念,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分析外部环境,理性对待就业创业问题。做到早准备、早规划、早行动,珍惜学习就业机会,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毕业后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充分运用自身优势,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举办就业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专家、行业能手等讲座,及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树立一批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优秀毕业生案例。通过经验分享报告交流会、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普适教育,最大化实现朋辈效应,唱响主旋律,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成才观。

(三)打造工作新方式,健全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实践平台建设

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多渠道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才干、本领。

1.高校共青团组织应积极组织第二课堂的学术、创新活动。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科技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科技创新类论坛与讲座等,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交流与展示的舞台,创造浓厚的就业创业氛围。

2.运用高校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建立一批专业对口的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大学生在见习基地的实践中,认识工作世界,提升综合能力,为步入职场夯实基础。同时,可以利用线上优势,打破线下职场的人数场地等限制,组织各专业的线上企业交流会,扩大学生职场体验的覆盖面。

3.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借助高校专业优势,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和非专业志愿者服务队。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成长成才。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责与使命。高校共青团组织应结合自身实际,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协同共进,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服务,积极努力地使高校共青团组织在一代代大学生就业创业中保持影响力。

猜你喜欢
共青团大学生服务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38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中国共青团(2016年9期)2016-11-11 08:57:02
抗洪中的共青团
中国共青团(2016年8期)2016-11-11 08: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