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海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策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1]。高职教育作为向国家生产建设输出一线人才的重要渠道,其发展也要与时俱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双创”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随着“双创”发展战略的提出,各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制定并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以实现“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但多数都是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或补充,并没有重新建立系统性的“双创”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教学体系,一切只停留在形式,并未从根本上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方式。此外,缺乏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近几年,职业院校在教师的引进方面,提高了对其学历层次方面的要求,但是对其是否有过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却没有过多的要求[2]。因此,教师群体中仍然有一部分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无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践“双创”教育,影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最后,缺乏有效的政策导向与激励措施。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极力倡导“双创”教育理念,培养“双创”人才,但是并未与教师的考评机制或职称评审进行挂钩,无法调动教学主导者的积极性,从而也会妨碍“双创”教学与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所以,高职院校要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提升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等方面入手,形成“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首先,提高高校管、教、学的“双创”意识,把“双创”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近年来,高职英语专业面临着生源紧张的窘境,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取消了英语专业,对于学校管理层而言,能否将学生招进来是他们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仅仅停留在政策制定层面,具体的实践体系尚未形成;有的教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早已习惯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双创”仍然一无所知,最多只停留在知而不懂的层面,且对“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与手段并没有系统化的认知,缺乏“双创”人才培养意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决于教师的考核方式,由于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考核,未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素质培养,所以学生作为教育的本体,也自然而然忽视了“双创”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双创”英语人才的培养必须自上而下地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双创”人才培养的意识,这是培养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合格英语人才的基础。
合格的“双创”人才始于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双创”教育的本质。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它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新要求[3]。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原则,重点明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训练并重,培养的毕业生在具备就业能力的同时,还应具备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的职业核心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其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较强的适应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即具有英语专业知识的高级复合型创业人才。
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其办学理念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在新经济形势下,应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出更高要求,构建新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符合英语类学生学习特点、专业特色的、就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原有课程设置,融入以年级为维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知识传授、创业素质培养、创业能力提升逐级推进。学生入学第一年,可以开设“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创业基础课,旨在传播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观念,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进入二年级,可以开设“创新思维技法”“创业指导系列讲座”“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工商导论”等课程,侧重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三年级的课程设置要围绕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设置,开设例如“企业基层管理实务”“创业实践”“跨境电商”等课程,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学习撰写商业计划书,通过比赛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总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与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适应英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动手实践的有机统一。在专业实践环节,除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外,如商务英语谈判模拟实训、导游英语模拟讲解等[4]。同时要遵循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规律,开展创业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每个阶段的实训设置了不同的实训项目,不断提升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始终。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讲座、社团活动等,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工作室,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依托,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技术,为学生打造创新能力平台。
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教学进入了高校课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层出不穷,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及时推送,学习情况的实时监督,学习效果点到点的掌握,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还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及主动性,教学手段的创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教学法与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为学生创造语言使用的生活情境,培养他们应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要求他们将情景对话制作成视频,上传至信息化教学平台,培养他们的应用软件使用能力,他们在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以此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全员参与作品评价,学生对其他小组的视频进行打分与评价,提高学生在考核环节的参与度。
信息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全员、全过程参与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会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及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取自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结构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安排,内容的衔接上虽然紧凑但是趣味性不足,进度安排上虽然合理,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英语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首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英语的工具性明显,应用性强;第二,英语视频资源丰富,趣味性强;第三,英语活动易于开展,集体参与性强。基于英语教学的特点,教师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的体例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使其符合受教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教师可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其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时,教师可以脱离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叙述,在网上搜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短片或情景对话,让学生观看影片,自己总结其中的差异,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展现方式不同,学生心理接受程度就不同,进而教学效果也是大不相同;最后,教师可以将传统的试卷考核改革为小组汇报演出,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及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英语学科的特点与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因时因势因材施教。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核心目标,作为一线教师,肩上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及语言应用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扮演教师的角色,还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观;不仅是他们学习的引路人,更要成为他们创新能力与素质养成的助力者。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与综合素养,不断思考并探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从而满足教与学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