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必要性与策略研究*

2020-11-23 08:36何敏学
体育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残疾课程标准民族

何敏学 郑 超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016 年末教育部颁布的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为残疾学生专门制定的系统的体育学习标准。这套体育课程标准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对于进一步提升特殊体育教育质量、增进残疾儿童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就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答记者问时指出:贯彻落实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要“加大特教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丰富特殊教育课程资源”[1]。因此,贯彻落实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开发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运动与保健)课程资源、探讨在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中对残疾学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1.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呼唤

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各民族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的进程加快。在此背景下,需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进行重新深刻的认知,从而使民族文化自觉得到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得到进一步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更具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蕴含深厚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内涵的具有发展品质的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系统,它对于中华大地的和平稳定和文明延续都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3]。

据统计,我国有残疾人口85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21%。我国目前有特殊教育学校2100多所,在校残疾学生近58万人。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中增设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广大残疾少年儿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并通过残疾学生向广大残疾人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提升广大残疾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对增强残疾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2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传承功能的开发与拓展

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同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教育。文化是教育的构成要素,且依托于教育进行传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形式、手段、载体和途径越来越多,如大众传播、体育社会组织、竞技比赛与表演、学校教育等。其中,学校体育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效果也是其他所无可比拟的。因为“无论是何种文化的传承,都要以人对文化的理解为中介。人对文化的理解则需要教育。教育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社会通过教育将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文化藉助于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4]。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同样具有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功能。然而,较为遗恨的是,从学者理论研究到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普遍忽视了通过学校体育来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换句话说,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承功能亟需开发和拓展。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不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补偿残疾学生的身心缺陷,也要担负起向残疾少年儿童、并通过残疾少年儿童向全社会的残疾人群体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使命。

1.3 贯彻落实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使然

2016 年末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特殊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对于进一步提升特殊体育教育质量、增进残疾儿童身心健康、提高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新颁布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对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已经提出明确要求[5]:聋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运动技能目标”强调:“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

同时,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6]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进传统体育等进校园[7]。为更好贯彻落实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教育部等国家七部委于2017年联合颁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8]。

此外,盲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运动机能目标”也强调:“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要重视选择适合视力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因此,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深化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中增设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策略

2.1 建立符合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特点且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

对特殊学校教育的学生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首要环节是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特殊教育学校教育计划,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在身心发展及体育学习规律方面有较大差别。如,盲生对体育动作的学习缺乏视觉表象,其语言又缺少感性的基础,致使语言与所学习的体育动作脱节,他们更多的依赖教师适时、准确的动作示范;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觉速度慢、范围窄,言语迟钝,思维直观,随着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其身体和心理等问题随之增多。不同类型残疾学生各异的生理缺陷,又都影响了他们个性健康发展。他们普遍存在着自卑的心理、意志较薄弱、缺乏主动性、兴趣单一且稳定性差等弱点。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机构既有依据不同残疾类型独立设置的盲、聋、培智学校,还有跨残疾类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即便是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还存在残疾程度不同的差异。所以,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学习规律。

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特殊教育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学校的体育物质基础、体育师资等状况还存在较大差别;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因此,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广泛挖掘民族及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对其进行梳理和教材化加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

深化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改革,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我们说,教育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殊体育教育同样不能违背这一教育研究的规律。充分体现残疾学生特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选定、不同类型残疾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组织、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与手段、课余民族传统体育锻炼与训练竞赛的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等,都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实验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直至科学化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布鲁纳倡导的轰轰烈烈的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之所以失败,其中一个原因,是教育改革没有通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实验,就贸然地大面积铺开”。所以,教育教学实验是特殊教育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与科学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2.2 创新特殊教育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形式和手段

创新特殊教育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形式和手段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师资的质量。特别要提高教师待遇, 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和课程教育改革的力度[9],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坚持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思想,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应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统筹安排;设立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节或活动月、活动周等,有计划地开展经常性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提高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要贯彻学校与社会相融合的原则,整合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挖掘和利用社会人力资源,鼓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或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习练者作为志愿者,兼职特教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不断提升残疾儿童民族传统体育的习练水平。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所表征的“自强不息、博大宽容、崇尚和平、尚仁重义、务实守信”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展现”[10]。所以,应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在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之一,与这些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体育文化环境具备教育的共性特征,有着与教育共通的育人价值核心与价值取向,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11]。学校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目标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因此,校园环境相对于其他社会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更具定向性和持久性。因此,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元素之一,可以使残疾学生时时处处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利用校园各种传播工具和载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如,举办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结合大型的国际和国内体育赛事举办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竞赛、各种形式的传统体育文化宣展、讲座,使残疾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刻理解其蕴含的中华文化之精华,增强残疾少年儿童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豪感。

2.3 强化残疾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承载着传承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对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必须把握“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的根本。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不只是简单的在教育计划中增设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教学生学习几项民族传统体育的技艺技能,重要的是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提升其民族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众多挑战,产生诸多认同危机。由于文化和体育的全球化,使得西方文化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西方现代体育几乎占据了国内、国际的体育舞台;加之传统教育的弊端,致使青少年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弱化。根据对33所中学的1277名学生的调查,对我国武术基本不了解和模糊的合计占比近60%;喜欢武术的中学生占45.5%、不喜欢的占13.2%、无所谓喜不喜欢的占41.3%;面对武术和跆拳道,51.6%的中学生选择跆拳道[12]。虽然对特殊教育学校没有类似的调查研究,但青少年学生对传统体育认同的这种倾向应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3]。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形式和手段”是必要的途径和措施,而目的是强化残疾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所以,对残疾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4]。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残疾青少年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热情,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使民族传统体育世代相传。

3 结语

特殊教育往往处于教改的“边缘地带”,关注相对不足。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能没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文化,尤其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此,要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着力点,开展并落实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残疾课程标准民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MINORITY REPORT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