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战毅 展保勇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教育生态学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 (1976) 在《公共教育》中率先提出,是一门边缘学科。它的基本理念是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人、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基本规律[14]。本文对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为增强高校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人才素质提供参考。
从教育生态学角度进行分析,体育教师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份子,并未完全发挥其主导性地位。多数教师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在技能教学方面缺少动作示范的重复性及重点动作讲解的反复性,以致于学习者并未完全理解动作要领。
另外,良好的技术环境对学习者学习、掌握和运用运动技术有着重要作用。部分高校引进的高水平运动员作为体育学院的专项课教师,一些非高水平运动员的教师则担任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未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所传授的知识。在学校方面,学校对师资培训不够重视,培训力度小,依旧遵循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效果不理想。部分教师在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上缺乏进步,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创新上,对课程的教学缺乏专注度,进而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差。这些行为最终导致学生对后面的教学内容产生脱节,失去兴趣及信心,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根据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这种情况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存在一定关系,而体育课的开展正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形式之一,因此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占很大比重。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如今的课堂存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失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存在失衡。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甚至不同院系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体育课的新环境中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及掌握方面都各不相同,部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性差,在技能练习时缺乏思考及相互交流,以自我结识的小团体为单位且未按照教师要求进行练习,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互动相对较少,学习氛围不融洽,这种行为导致学习效果较差。
由于体育课堂的特殊性,教师不能将每一位学生尽收眼底,其中部分学生在技能练习环节沉迷手机或者持观望态度在一旁观看,练习密度及练习时间达不到一定量,以致不能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并且运动量较低,与后面课程产生脱节,最终导致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和自信心,学生体质状况出现下滑。
生态课堂是“一个包括课堂技术、物理、社会在内的复合生态环境”[13]。体育课堂环境包含场地器材、多媒体网络设施、教学手段、户外天气环境、学校体育氛围、学生规模等各因子。部分高校不能合理利用环境中的教学资源以至无法构建和谐生态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甚微,学生也因此受到影响。
体育课堂环境的失衡表现在场地设施少、教学规模大,例如:网球选修课中,每个班级规模大约45人左右,占4块标准网球场地,场地资源超出自身所承受的范围,造成环境失衡,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篮球选修课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对生态课堂产生影响,学生男女之间身体素质不同、技能水平也各不相同,造成生态课堂的失衡,也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在体育技战术、体育文化和体育礼仪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中,仅通过教师的传授显得单薄,没有正确利用网络等多媒体资源是课程教学的一大缺失。
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参与到技能实践中,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比赛时,以一名参与者的角色加入其中,将自身融入课堂环境中,这样能加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师生关系不应该是管理与被管理者,学生也可以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对于技能水平低的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让其树立自信并热爱体育课堂,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教师也应该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利用学生对体育课程认同度设置合理的体育课堂形式,丰富体育课堂内容,开展相关体育文化活动,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释放学生运动激情,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及人格的塑造,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达到和谐才能促使生态链的完美衔接。
充分培养学生自信,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学生也应该提升自我意识,尊重课堂。选修课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同学之间新的磨合和沟通也是一门功课,这就需要通过学生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自我认识。在学习完课程内容后,可根据学生水平高低平等划分小组,以组长分管制组织学生沟通和交流。根据每节课课程完成进度情况,进行小组之间的教学比赛,各组可由组长进行组织比赛。比赛可快速让学生进入角色和互相认识,也可培养团结精神及自主性。将学生分组上课可以形成学生之间的竞争,促进学生优势互补,也可达到“以赛代练”的目的,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也可促进学生对技能的学习速度。充分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共生关系,促进学生对健康、快乐体育的认识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人才培养作为我国强国战略之一,其培养方式及目标也应该是动态的。跟随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在接受外界复杂信息的能力也在增强,教师在学生明辨正确的信息价值方面处于关键位置,同时也是督导学生对于复杂信息的处理和分辨能力。学生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知识的涉取,课堂上的教学资源是单一的,充分利用外界资源不断完善自己。体育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对学生设置体育作业达到对课程知识内容的拓展。以篮球选修课为例,如:本次课后体育作业为“在空闲时间观看一节CBA赛事,并提出观后感”“关注一些篮球知识软件并阅读一篇文章”“查阅相关资料设置一至两个进攻战术或者防守战术”等,充分发挥课外资源利用,提升对体育的关注。
学校方面也应该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及监督。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并调查学生对课堂的意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在体育课堂中,场地设施及器材等教学资源必不可少,完善教学资源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具有很大影响。生态学系统各主体是相互作用的,发展的均衡性促使体育课堂更快达到理想目标。
体育课堂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高效运行必须有对应的原则。第一,主体关联性原则:指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表现出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和谐生态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合理利用教学环境中的资源,以此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第二,主体动态开放性原则:生态系统必须保持内外开放才能保证各主体内外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促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学生和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课程知识,跟随最前沿的教学手段和课程理念,完善教学设施。第三,主体自我调节性原则:为保证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一定要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加强自我学习能力,充分尊重主体完整性。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对课程具有一定认识和吸收能力,不要一味的吸收外界资源导致与主体失衡。教育生态系统各主体均衡发展才会产生体育课堂效果最大化。
根据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体育课堂生态化,通过对系统中的各因子分析,促使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均衡发展,达到效果最大化。进而实现高效课堂,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