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洁萍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四川 成都 610081
武术作为中国的“原形文化”[1]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变迁实践中的智慧缩影。但是,随着技击主体渐趋多元,媒介技术突飞猛进,传播影响精微难测,武术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面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矛盾,需拓宽民众对武术的理性认知、构建传承与发展体系、激发武术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学校教育对优秀传统体育的传承和现代化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元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动形象地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伦理、习俗、美学,是当代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阅读资源。将优秀的武术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语文阅读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语言艺术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仅丰富拓展了校园特色,还响应了国家推进传统体育进校园的传统文化发展战略方针,因此,有效利用武术文化资源,是开展学校语文阅读工作,提高阅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状况的窘迫使得近年来该方面研究成为一个热点。然而,审视学校武术开展现状,不难发现大部分学校武术在表面繁华的生存状态下已然名存实亡,学校武术认知水平低、师资匮乏、课程设置较窄等问题往往使学校武术教育只能停留于肢体运动、操化表演上。但是武术本身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责任承担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作为基础教育的实施者,在对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武术极客的自身特色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小学生的特点,把武术教育的受众面扩大到全体学生,以语文阅读为载体,注入武术元素,促进传统武术文化发展,使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鲜明。以此作为理论引导,学校不仅组建了校武术队,还创立“武术极客”,建立了“阅武联盟”,并且结合四川地域人文特点,以大熊猫为人物形象作为故事主角,创编了校本武术绘本教材《熊猫侠变形记》。在上好阅读课的同时,还丰富了校园武术课的形式,增强了文化认同感。通过不同的课型,结合语文阅读的策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引导学生挖掘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
分阶段武术阅读与传统阅读课程相比,有其本身的优势,主要表现为: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武术阅读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从思想内容来看, 武术阅读课程往往在主题上流露出家国情怀, 例如《熊猫侠变形记》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通常都自强不息、乐于助人,历经艰难险阻,逐渐成长为胸怀天下的英雄。这样的英雄人物是中国民间色彩浓郁的侠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人心灵世界所倡导的道德规训与行为准则的精神映射。此外,将武术阅读课程结构解析为三个阶段教学,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内容,如低学段施行武术绘本导读课,意在激发学生阅读武术的兴趣,学会提取文本信息,让学生掌握讲述武术故事的策略;中学段施行主题式武术阅读课,意在引导学生创编武术绘本,提升表达能力,表达自己对武术的理解;高学段施行武侠小说经典对比阅读课,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阅读策略,培养其思辨能力,挖掘武术内在文化精髓。
武术文化是带有民族特色具有符号性特征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记忆的符号表达,符号是社会所接受的、以集体习惯和约定俗成为基础的文化表达手段。”[2]武术文化符号正是在一定的历史记忆根基之上,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赋予民族情感色彩。民族文化符号蕴含了该民族特有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底色,是民族文化的另类叙述。一般而言,本民族成员对自身的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群体认同和思想共鸣,以此实现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坚持文化自觉是人主观能动的自身行为实践的对接,反映了自身对本民族文化客观存在的尊重和主动剖析。从学校武术的内涵解读,不难发现,武术作为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离不开文化自觉,而民族认同本身揭橥了文化认同,因此,文化自觉是民族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认同感出发,在学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作为传承武术文化的“活态”[3]传承主体,实现其文化自觉对武术发展的生存境遇、现代使命以及未来走向的路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学校武术教育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活动场域,是能动性地对文化进行阐扬与延续,自觉的学习与主动的认知,或许能够使学校武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换言之,文化自觉就是一种潜在动力,其来源于对武术传统文化认识与理解的自发性上。当学生热爱武术运动、积极参与到武术运动中时,自然就为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机会,而这一由思想到行动的统一过程,恰恰成为学校武术教育的难点。据调查,学生往往存在喜欢武术,但是并不愿上武术课的现实问题,而阅读的介入,能动性地促进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而传承中文化的这种自觉迹象又延伸并衍化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当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时,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再是坐而论道的“假晶现象”[4]。因为文化自觉既有对文化本原的寻找与继承,又有对文化的批判与反思;既有文化自我觉醒,又有文化的自我反省,还有文化的自我创建。在现代化学校教育中,文化自觉是让人从自我的主观意识上认识自己的文化,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审视中,对传统文化与优秀文化部分产生共鸣与认同。因此,学校武术教育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文化自觉,这是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文化意识基础。
“采借”是源于文化传播学的一个概念,一般用于文化采借,“文化‘采借’,又被译为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5]如,武术与阅读之间的接触是将武术融入阅读教学,渐进式的由采借到整合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武术的原生力量往往保存着自身深层的文化特性,‘努力’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由于,其本身是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身体叙事,因此,有着与阅读整合的许多有利因素,笔者借助文化采借的概念理论,寻找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融合的文化基因,通过研究文化采借的整合形式,将阅读视为文化接触的途径,把理论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相较于传统的阅读方式,分阶段武术阅读更关注学生不同年龄层的阅读需求,强调融合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新表达能力、思辨力。为阅读课传递生机与活力,为武术在学校场域中的传播奠定理论基础。
自2017年“分阶段武术阅读”课程开展以来,该课程对武术在校园广泛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武术文化的兴趣,而且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拥有了更多共同语言,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文化采借的过程中武术为阅读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阅读为武术传播拓展了广度与深度。中国武术的深度因子是其核心的精神内容,如,仁、义、礼、智、信,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由于武术的精神内容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以及精神信仰息息相关,因此,这些身体符号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做人、做事。这种潜意识的渗透相较于强行灌输更容易接收,更具有“文化记忆性”。[6]所以,校园武术的发展不再是一味地进行身体活动,这种文化渗透影响着学生对武术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想学想练的主观能动性。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针对低年龄段孩子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我控制力较差的心理年龄特点,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教师基于对武术文化的探索和对地域特色的人文情怀,编写了《熊猫侠变形记》校本教材,以此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使武术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其为基础彰显并活化地域文化特点。学校以传统文化为本位、利用地域乡土资源、结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特点编制校本教材,一方面作为学校校本特色的研究成果和实施载体,另一方面也利于儿童学习的地域文化迹象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其认识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利于武术传统与现代发展过程的文化自觉和反思。
武术不仅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特色,更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融合武术元素创设儿童阅读空间,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教育目标,利用绘本教材,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绘本导读课。首先,在阅读故事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运用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搜集信息、统整信息的策略,在对比信息中寻找答案,挖掘隐藏的教育内涵,如:坚持、谦虚、诚实等意志品质;其次,注重留意学生的兴趣选择,引导学生进行绘本重读,进一步发挥其课程功能,通过“提问-回答-追问”的教学形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兴趣明显得到提高;最后,通过故事内容延伸成语学习或课外群文阅读,使学生对武术的关注不再局限于炫酷的武术招式,而是,拓展为武术文化的了解。通过武术绘本导读课,把武术阅读带入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了孩子们阅读武术的期待,在此基础之上,引领学生尝试自主创编武术故事,同时,邀请专业的武术教师讲述并展示相关的武术技能,当阅读策略遇上武术运动,孩子们心里的“熊猫侠”变得鲜活生动。在学生主动学习的阅读氛围中,武术的精神内涵早已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们的心中,在一次次的武术阅读中得到传承。
所谓表达能力,又称为表现能力或显示能力,指一个人能够清晰明确的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意愿等通过语言、文字、动作等方式体现出来,并且使他人能够理解、把握和体会的一种社会行为能力。“4-12岁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7]随着课改新时代的来临,以及校园基础教育的深化和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需求,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可区分为共时和历时,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取决了语言单位的价值。因此,语言的声音是不重要的,他强调语言的心理格局,语言的心理格局之所以能够控制我们的听与说,是由于它直接和观念表达相关。由此可见,表达对象的自身价值变得不再最为重要,创作者主观上的选择与意象价值的延伸则更为重要,学生在不断思考、表达的过程累积中,武术文化的内隐价值深深地植根于心底。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性,表达能力的训练是武术主题阅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内容是把拥有相同主题的武术绘本相结合进行建构与运用,例如,带领学生开展关于“寻侠”的主题绘本阅读,借助《花木兰》和《我是花木兰》两本绘本,围绕 “侠”主题,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梳理线索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统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自己进行查阅、了解与领悟,从而想象出属于自己的角色形象。此时,讲故事的基础语言范畴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此有必要给予其个性创作的机会,通过兴趣的驱动,阅读策略的执行,想象力的张扬,将思维内部的抽象命题表征转换成语言结构的讯息,通过口头语言或文字文字语言的形式传递出来。
对比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通过辨别分析其异同,探寻其共性与个性的特征,以加深认识和理解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拓展教学内容,提高阅读效率,提升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对比中学会透视语言表象,对文本中特定的语言场景进行对比;观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揭示文章中文化性格的差异,正确掌握语言特色和隐匿内涵,从而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将武术元素融入对比阅读教学,可以清晰明了的让学生找到分析和表达的切入点,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武术的理解难度,而且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换言之,对待传统的校园武术课程,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武术的陌生性,会产生无措感,往往选择逃避或学习态度冷淡,而借助对比阅读的形式来剖析武术,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了解一种新的知识,使得思维有了明确指向,学习难度由繁化简,沉浸于探索的喜悦之中。
经典武侠小说对比阅读,指让高年级的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部分武侠小说作品,高年级的学生思维走向偏抽象化、深度化,且已经掌握了较多的武术技能,相较于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更为有效的提取关键信息,进行作品和作品之间的信息对比统整,从而获取新的发现。因此,可以尝试通过群文阅读的阅读教学形式,把两本或两本以上的经典武侠小说相互对照进行阅读,例如,刚接触武侠小说或者特别喜欢故事的同学可以读《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等作品;阅读能力较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积累和基础的同学,可以阅读哲理性更强的作品,比如《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等作品。通过人物特点、思想内容和美学意境等方面的比照,多角度进行思考,发现作品中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达到知识积累上质的突破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还能够拓宽武术阅读面、开阔武术阅读视野、提高武术阅读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学生对爱国爱民、正直、善良、坚韧、勤奋等中华美德有更深层的认同感,实现更为有效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多维视野下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