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常胜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高职毕业生因为其学历和专业技能的特殊性,面对着更大的就业压力,所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素养得到更多的关注。如何才能保证高职毕业生顺利从容地应对就业大潮呢?“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被各大高校所重视并用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由此可见,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立德树人从字义上可以分为“立德”和“树人”两个词语进行理解。“立德”和“树人”可以溯源到几千年前的中华古代。“立德”一词最早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关于“死而不朽”的问题中提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句话印证了“立德”的首位重要性。文中提到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追求的“三不朽”。其中所谓立德,就是从人类道德操守方面来说,希望人们都能树立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德行的人。“树人”一词可追溯到《管子·权修》,其中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文中提到想要做好终身的计划,那就需要培育人才。所谓“树人”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塑造人才、打造人才的过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由此看出德的重要性。因此,想要优秀的“树人”更要重视“立德”,只有这样此人才可以承载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和使命召唤[1]。
高职院校因培养目标不同,所以目前有三大类代表的高职学生:第一类高职学生定向为应用性、操作性职业技能专业,即技术工人,这类人才国家现在需求量非常大,目前各行各业都处于高速发展、快速建设之中,特别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等更需要技能性人才;第二类是就业去向很明确的高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时,学生就知道今后到哪里就业,专业和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得比较好;第三类是专业性的高职学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定向培养,在某一技术领域专门研究知识。以上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描述的比较明确,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出彩。同时连年激增的毕业生人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职学生在大学生中是较为特殊的,当高职学生看到本科生时心底不由自主的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他们,从而认为自己的就业能力远远不及本科生。现在的用人单位普遍都不看好高职学生,认为高职学生在各方面都不及本科学生,因此高职学生的自卑感油然而生,从而真的以为自己的能力不如本科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所以在对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要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可以提升高职学生求职的自信力和表现力,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水平[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很多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从基层工作做起或者对部分工作存在偏见,缺乏对工作的公平看法和踏实肯干的精神。毕业生的这种心理和看法则是择业观和就业观出现了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需要借助思政教育,引导学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规划自己的职业轨迹,结合实际,找准就业方向,从而使毕业生找准自己就业方向的准确定位。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从而有益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3]。
吃苦耐劳、团队意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是每个用人单位对应聘者也是毕业生们提出来的最基本的要求。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内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展。对于面对就业压力的毕业生更需要具备这些特质,思政教育通过特定的以就业指导为导向的课程,可以引导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思政教育通过以“以德立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健康积极的就业心态是一个具备工作能力的毕业生的必备心理素养。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想要获得一份好的工作,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就业压力和工作内容。思政教育促使毕业生追求正确的人生“三观”,建立生活的底气和面对困难的勇气,从而学会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积极努力,实现自我发展。
“以人为本”中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政教育在就业指导课中应当以高职学生的需求为主,深入分析当前高职学生们的就业形势,深入了解学生们在就业中的困惑。然后思政教育教师们根据“以德立人”的思政思想,对高职学生就业给予心理辅导和思想引领,引导学生优化自身的职业规划,从而帮助学生端正就业心态,认清自己的能力,瞄准社会的需求,从而立足社会。
高职学生们在认清自我需求之后,需要树立好“三观”,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思政教育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学生们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思政教育教师在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学生们学习时代楷模的事迹,会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从而避免了学生们在容易迷失的年龄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中。因此,树立好“三观”可以帮助学生们不再在纷乱复杂的就业大潮中迷失。
就业形势的分析,是每一位参与到社会工作中的学生需要了解的。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偏远地区就业岗位空缺,“北漂”“深漂”“沪漂”人数连年上升,这些情况都是当前我国就业发展趋势。思政教育课需要从根本上引导学生们分析就业形势紧张的原因,让学生们转变角色,从关注自我提升到社会层面理解正确的就业观念。爱国主义以及社会责任感需要内化到每位毕业生的心里,这样大家在作就业选择的时候,就会进行仔细思考和比量,会淡化学生行为和思想中个人主义和功利色彩,从而会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目前国家开展的“三支一扶”及志愿服务等活动,可以在思政教育课中介绍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对国家的就业形势有更全面的了解。思政教育课中的爱国主义会引导学生们做出最正确的就业选择。
高职毕业生们比起高校毕业生们更需要进行社会定位,高职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技能更贴近社会岗位的需求,虽然会受到学历的影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招聘公司还是会考虑到高职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因此思政教育课中需要引导高职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地分析自身情况及社会需求,进行社会定位。思政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从理论转化为实践,正确地引导学生认清目前就业形势,找准自身定位,了解社会需求,从而为目前就业而学习的正确观念,建立终身学习与全面学习的理念,充分做好就业基础[4]。
毕业生心理的调适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高职毕业生,会因为当初的入学成绩或者社会上部分人的异样眼光和评论,从而对自己没有信心或者失去尝试好公司好单位的动力,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一个真正好的并且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前提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是一个人“德”的体现。“以德立人”要求培养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是非常重要的。思政教育课应当把“以德立人”为标准,在课程中引入关于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的自信心,从而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及抗击打能力,使其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经过思政教育课的正确引导,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能够以正确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主动就业。
想要提升社会就业竞争力,需要坚持思政学习。一个人的思政修养水平和以后的就业竞争力是成正比的,一个人思政修养水平越高,他面对残酷的社会就业环境时,更能自如主动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思政教育的授课过程中,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默默地提高了自我的思想修养、树立了正确的“三观”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在学生们以后的就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们识人辨物,更加从容地面对工作。因此学生们需要坚持思政学习,培养自己的优秀精神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从而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只有将“以德立人”的思政教育融合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中,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毕业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才能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