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莎莎
“1+X证书”制度中的“1”指的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证书,“X”指的是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获取的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的目的就是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融合,实现现代社会职业教育改革目的,提升职业人才的综合素养与多元化技能能力。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国际物流专业要想调整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就要分别从“1”“X”角度入手,分别从制度导向、学生技能、学生职业素养、人才培养队伍等多个层面进行思考,构建健全的“1+X证书”制度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夯实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技能素养,为学生参与企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1]。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原本人才培养模式显现出不足之处,其改革需求迫切,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第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力军是院校各专业教师。现如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理念已经全面融入到院校国际物流专业各个课程中,成为各课程教师的重要教学观念之一。但是,由于多种外界因素影响,国际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仍然是由高职院校在主导,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投入资源较少,严重影响了院校人才培养效果。在“1+X证书”制度实施之后,院校要进一步开展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改革,以此改变这种现状,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与企业对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的双向培养。第二,原本的双证书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自2011年以来,我国提出了“双证书”制度,就是指“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形式,这就导致学生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参与理论型的职业资格证书,难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与实践素养。在“1+X证书”制度推行之后,院校要积极开展改革,将“1+X证书”制度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以此调整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为学生锻炼自身职业技能提供良好的平台[2]。
关于“1+X证书”制度已经得到明确解释,其中“1”为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的学历证书,“X”为与国际物流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比如:助理物流师、高级物流师、中国物流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物流管理师资格证书、国际物流职业认证等。可以发现,“X”体现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物流专业的职业功能。因此,要想拓展学生的职业本领,凸显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下的课程教学,以此形成课证融合的教学体系,实现对本专业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内容逐渐发生改变,其改变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化
“1+X证书”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也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化,即由原本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培养转变为“复合型、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高职院校需要紧紧把握我国教育部门改革思想,紧盯人才培养目标,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2.教师队伍结构发生变化
“1+X证书”制度实施之后,院校的教师队伍逐渐发生变化。教师既是课程教学者、知识传播者,同时也是学生技能的培训者。高职院校需要开展大量的师资培训,强化国际物流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职业素养与教育素养,帮助教师适应角色的转变,学习“1+X证书”人才培养方法,同时引进双师资格的教学人员,以此丰富教师队伍结构。
3.国际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发生变化
在“1+X证书”制度之下,学生参与国际物流专业的相关资格认证考试的考核内容已经不局限于理论知识,更包括实践操作、项目模拟等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证书考核通过率,院校教师要适当调整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将证书考核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以此实现课、证融通。
4.人才评价体系发生变化
“1+X证书”制度之下,学生考取各项证书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巧与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院校专业教师适当调整人才评价体系,将原本的单一测试类考核调整为多元化考评体系,其内容包括:社会实践考核、项目模拟考核、学生合作互评、教师课程评价、阶段性测试评价等,丰富人才评价体系等。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要想开展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改革,就必须要进一步明确“1+X证书”制度的具体导向,将这一导向作为课证融合的切入点,以此调整国际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师可以结合国际物流专业的相关职业等级资格证考试类型,将具体的考核标准、相关岗位技能要求与本专业课程体系相融合,将其作为调整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以此拓展课题体系内容,实现“证”“课”“岗”之间的无缝对接,确保学生在专业学习结束时能够顺利拿到多项等级资格证书,快速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环境,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此外,教师还要结合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制定以“1+X证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国际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既具备普适性,又与X证书要求相契合[3]。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要想开展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改革,教师必须要深入探索“1+X”的人才培养规律,深入企业了解不同的岗位需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在对“1+X证书”制度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可以发现“X证书”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倾向于企业岗位,其主要内容及考核点均来源于企业对物流专业相关岗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国际物流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设计开发相对应的课程模块,比如: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模块、国际物流运输课程模块等。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先结合专业进行大范围的分类,比如:物流师、物流管理、国际运输等,之后根据不同的类别开发课程,形成不同的课程单元。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要想开展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改革,教师必须要紧紧把握“X证书”的相关课程内容。一般来说,“X证书”的考核点主要是根据社会企业对国际物流人才的相关岗位设置、岗位能力需求制定的,而“X证书”的相关课程内容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企业相关岗位技能与能力要求是不能够直接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内容本质,进行教学处理,通过模拟企业工作现场构建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分析工作岗位内容,结合职业能力需求对岗位工作所需知识储备、素养及能力进行整合,以此形成课程内容,完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要想开展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改革,教师还需要时刻关注证书考核要求,将证书考核要求作为重要依据,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国际物理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平台,促使学生在参与技能竞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考核要求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技能,以此获取X证书,形成复合型职业素养。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国际物流管理师、初级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不同的职业等级资格考核内容,构建真实的物流项目模拟操作系统,让学生在系统中完成模拟操作,形成物流管理与操作方案。同时,对学生模拟的方案进行评价,以此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评”的目的,提升院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管理水平。
此外,院校还要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结合当下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发展趋势”,关注院校国际物流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院校要分别提出“双师资格培训”“国际物流岗位技能培训”等多项教师培训机制,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强化“1+X证书”下的人才培养效用。
“1+X证书”制度是一种全新的职业人才培养方式,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1+X证书”制度推行之后,职业院校国际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其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队伍、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基于这种变化,国际物流专业教师需要结合本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1+X证书”制度的导向,构建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需要探寻人才培养规律,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多元化的国际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全面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多项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与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