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勇
自2013年我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得到了沿线国家的认同和共同参与。特别是2015年国家进一步提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倡议进入高速实施阶段,沿线国家出现了新的巨大发展机遇[1]。发展在带来巨大的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同时,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化人才需求及内涵分析,找出目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探索符合“一带一路”倡议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从沿线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科技实力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但是国家经济普遍处于发展期,各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另外从历史上来看,丝绸之路对促进各国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被沿线各国传唱和怀念[2]。“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让沿线各国在基础设施、金融投资、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互利共赢的合作。从《远景与行动》中看,“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两大核心内容:其一,是通过开展互利共赢合作,使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交通网络、贸易网络以及金融投资渠道得以完善与畅通;其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人才交流、媒体合作,促进沿线各国文化沟通交流,实现区域文化交融[3]。为实现这两大核心内容,需要在保障政策沟通、基础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文化相通等五个方面的国际化人才。
政策层面的流畅沟通是沿线国家开展广泛深入合作的重要基石。政策沟通主要涉及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中的有关国家政策、外交事务、区域合作等相关事宜[4]。需要具备极强的国际化视野、专业的知识积累、创新开拓能力,才能够开展国家政策沟通、外交事务沟通、区域合作沟通或者为其提供相关国家政策和公共政策咨询服务,如此才能顺利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亚欧非大陆60余个国家,地域范围广阔。区域内海陆空道路网络、能源管道、通讯光缆、海陆空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联通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由于沿线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同,现有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不一,基础建设质量标准不同,项目承包涉及的法律与法规存在差异,从而需要一批精技术、通法律、懂管理、善沟通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联通[5]。
国际贸易是促进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实现贸易的畅通除了需要掌握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拥有多语言沟通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跨国公司从业经历之外,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的贸易领域,亟须一批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国际化人才,方能更好地服务国际经贸合作。
金融领域的发展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引擎的助燃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一,其中,中东欧国家由于受到前苏联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的影响,其国内资本市场发展自成一体,因此中东欧国家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往来中处于非主流地位,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资本融通将越来越国际化。
2018年7月,在保加利亚索非亚举行了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16+1)领导人会晤,同时发布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索非亚纲要》。纲要提出在金融领域要开展包括融资、金融机构网络化布局、金融监管、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因此,为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需要视野宽阔、掌握国际金融专业领域规则和知识、善于运作国际化资本的高层次人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价值观、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以及官方语言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时不可避免会遭遇到文化的冲突,如何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冲突下求同存异、消除彼此的隔阂,是促进沿线各国文化沟通交流、实现区域文化交融的重要前提。因此对具有多种语言沟通能力、熟悉冲突处理方法、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跨文化交流人才有较大的需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经济、贸易、政治以及文化的交流离不开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但目前政策制定者、专业智库、企业实践工作者、高校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内涵还未统一。其中2010年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以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为我国要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做出了清晰的界定。
梁星晖(2018)指出,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定义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跨文化理解力、学习敏捷度、模糊性处理能力、身段柔软性、多样化关系处理能力、战略敏锐度以及管理视野、充满能量且具备结果导向、使命感等。
对于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担当排头兵作用的各大高校,其对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北京大学将其培养定位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清华大学提出“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北京外国语大学则提出要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内涵是对国际化人才本质属性的凝练概括,综合所述,本文将国际化人才内涵表现为对国际化人才本质属性的概括,即国际化人才是具备前瞻性国际视野、精通外语、有创新思维、通晓国际法律和规则且能够跨文化交流的人才。
通过对“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需求和内涵的分析,“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区域国际规则和法律法规,同时还应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目前国内高校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强调专业知识和国际化视野,但对于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体系,本文以武汉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实验班为例,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性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精技术、通法律、懂管理、善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武汉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实验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备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法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操作原理与方法,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
过去传统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大多是专才,突出的是某一个方面的能力。而在当前时代,一方面,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当前众多产业追求“融合”发展,产业的融合,无形中倒逼着人才的跨界与融合。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然要求。
为了培养出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从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职业道德(道德素养)三个方面优化课程体系。
在知识结构方面,一方面,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进行重构。例如,在劳动关系课程方面,数据显示已有84%的国有企业拥有海外业务,其中58%的国有企业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视为海外业务拓展重点。在这一过程中,本地化人才对海外业务开拓起着关键作用,国有企业聘用外籍员工人数也逐年上升。然而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力资源相关法律法规不尽相同,如果不熟悉各国的人力资源相关法律可能会导致相应的劳动风险,因此在劳动关系方面应当加强对沿线国家人力资源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研究。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语言、社会文化、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异,需要强化与之相关的国际化通用知识。
在能力要求方面,首先,国际化人才需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体现为能迅速适应不同地区的环境,能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需要对应进行语言类课程和跨文化沟通课程的培养。其次,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角色定位已经由传统的事务性活动转变为企业的战略伙伴,需要参与到企业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去,还要能推动企业的各项变革,使企业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这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能够进行角色转变,成为企业和相关部门的业务伙伴,需要在工作中发挥决策、对话、组织协调等相关能力。
在道德素养方面,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拥有一颗坚定的“中国心”。否则长期处于异国他乡的环境中,容易忘却初心,导致培养成果被他人摘取。这需要在培养“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强化道德层面的培养,加强对国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结合起来推动教育与产业的融合。这需要大力推动高等教育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沿线相关企业相融合,结合双方的资源培养企业亟须的国际化人才。目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沿线各国内中国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目前已有约一万余家,但高校与沿线企业的合作不足,制约着高等教育与企业的对接。因此,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时,需要创新培养途径,用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培养人才适应企业的需求。
首先加强师资方面的融合。传统高等教育中,师资力量大多来自各大高校的专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突破师资来源单一的桎梏,邀请具有一线工作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通过授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和高校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其次积极争取企业经费支持,目前众多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资金使用捉襟见肘。吸引企业经费支持,不仅扩宽高校经费来源,而且将更多的资源花费在人才培养上,最终为企业培养亟需的优质人才。最后,通过“定制班”联合培养人才。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既可以使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又能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提高人才培养的契合性。
2.通过中外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
目前常见的中外高校合作培养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中外高校合作培养;二是高校通过建立海外分校进行联合培养。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作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国外高校培养模式,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课程设置,学习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构建符合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3.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创新教学方式
通过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加强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一方面,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重心的知识传递模式。采用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国外流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辩证思维。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学生能方便快捷地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国际研究动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4.积极开展专业教育国际认证
专业教育国际化认证能有效保障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培养适合“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化人才应当积极开展专业教育的国际认证,以加强国际化教育的质量。同时在开展专业教育国际认证的过程中,我们将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放到国际教育环境中,能够进一步促进其国际化培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理清国际化人才内涵和需求,根据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特点,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探索培养途径。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亟需的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