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怡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又创历史新高。再加上往年未就业人毕业生人数,总体就业压力加大[1-3]。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带来了较大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作出了指示批示,要求高校毕业生能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在202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二字也被提及39次之多。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作为高校中特殊并重要的一部分,解决好其就业问题,十分重要。因此,如何使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本是春季招聘的黄金季节,各大单位却不得不停止线下招聘活动,招聘工作延后,这也给高校毕业生求职带来了困难。除以上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外,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也有其特点。
内地高校是相对于边疆地区的高校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则是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考入内地高校就读的学生高校毕业生。1989年以来,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培养计划被推行,先后共6期,共有370所内地高校参与其中,累计招生10万人,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伴随着内地高校新疆籍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也更加激烈,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也要求更高,这也增加了就业压力。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因饮食习惯、民族风俗等原因,更倾向于回新疆工作,受就业地域的限制,也增加了就业困难程度。面对就业压力,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回疆后更愿意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较为稳定的岗位。与汉族学生相比,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掌握不足,基础较为薄弱,在就业中不占优势。
提高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确保就业质量,关键在于就业能力。结合目前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现状,影响其就业的众多原因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
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影响了其就业能力:一是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交际能力不强。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刻苦努力,大部分学生的第一语言都是维吾尔语,就读内高班的学生相对较好,但非内高班的学生之前接触汉语、英语较少,经过预科学习进入高校后,仍有少数学生在汉语和英语方面掌握能力不足,导致有些学生害怕与人沟通,人际圈相对较小,人际沟通能力有待锻炼;二是专业技术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岗位需求。部分来自农牧区南疆农村地区的学生,汉语和数理化基础较为薄弱,虽刻苦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仍存在专业知识能力不强现象。同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专业技术,对于实践能力锻炼和掌握有待提高;三是就业观念相对保守,地域偏好明显。长辈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相对保守,普遍认为公务员、教师这类相对稳定、有保障的事业单位才是最好的选择。导致扎堆报考,错失了许多其他工作机会,增加了就业压力。少数民族学生在择业时,会重点考虑生活饮食习惯、择偶成家等问题,更倾向于选择回家乡就业,由于地域的局限,使就业范围缩小,就业机会也随之减少。
除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外,也存在客观原因影响着学生就业:一是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由于在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的不同,再加上是第一次离开家乡,难免存在不适应,造成人际交往比较困难、朋友圈较狭窄,不利于获取更多最新的就业信息。而在来内地读书后,对于新疆地区就业市场的整体情况不够了解,只能通过互联网获取新疆就业信息,获取就业信息渠道较为单一;二是回新疆求职花费太大。虽有部分学生选择在内地就业,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回新疆就业。从新疆到内地来回路途较远,一趟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车费。并且,新疆地域辽阔,疆内各地之间往返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少数民族学生中有部分家庭经济较为困难,不能频繁往返于两地之间寻找工作,一般会选择毕业离校回到新疆后,寻找合适岗位就业,错失了许多工作机会;三是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没有充分重视起来,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导致在择业时十分迷茫,对自己的前景发展充满未知。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对其就业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各方相互配合、共同发力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难度更大,这就更需要学生、高校、社会各界等多方一同努力,力争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为实现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充分就业,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一是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较为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更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国家通用语言、英语的表达能力,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成绩;二是加强教育,学生自身对就业问题主动重视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了解往届学长学姐的毕业去向,主动了解,积累经验,结合自身情况,有目标地寻找就业单位,做好充足的就业准备。多加关注国家就业相关政策,转变就业观念;三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班级、社团等各类活动,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语言表达等能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拓宽交友圈,进而使自己在就业中更有竞争力;四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制定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尽早明确就业目标,合理规划自身未来发展。
除学生自身综合能力需提升,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及相关的帮扶工作:一是学业困难是少数民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建立学习帮扶机制,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日常工作中,与任课教师及时沟通,了解掌握其学习情况,针对困难群体,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同时,发挥优秀学生的典型引领作用,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展开交流,充分发挥朋辈帮扶的力量;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涵育功能。学院学生会、社团可以筹备谋划模拟面试大赛、招聘会等活动,同时,可以邀请优秀校友返回学校,通过分享交流会的形式讲述自己成功求职经验。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从事勤工助学、学生会、社团、班委等工作,为他们锻炼自身能力提供平台。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难的基础上,针对薄弱求职环节,一对一进行辅导,开展实训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就业观教育,引导学生回归到基础就业。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适当求职补贴、路费补贴等帮助,关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单靠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各方共同发力,才能营造出百花齐放的美好就业局面。一是整合学校内部的力量。面对内地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多,高校对少数民族的主要工作是在教育管理服务方面,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校其他有关部门也应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相关工作;二是发挥校企合作作用。学校利用大数据,掌握每年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状况,有针对性开展指导,并积极联系企业,鼓励企业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实现资源上的共享。社会各界共同为少数民族学生搭建实习实训平台,积极为社会进步发展贡献力量;三是整合就业信息。内地教育部门和新疆教育部门将各种就业信息整合,搭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不断丰富和完善就业信息,进而使学生既能了解到内地相关就业信息,也能够了解到新疆的就业市场行情。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建立校友群,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