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生雨 张磊
就业教育概念最早产生于欧美国家,1946年美国学者Christopher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是历史上最早的就业教育理论。就业教育是指根据求职者的就业需求及发展需求,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对求职者的择业观念、就业观念以及价值观念进行培养,引导求职者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推广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了快速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大高校逐渐开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扩大招生规模,积极培养各种人才,但高校人才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发展问题。为了降低大学生就业风险和压力,大部分高校陆续开展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开设就业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1]。2015年国家教育部发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就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就业能力培养质量若干意见》中强调:高校需要将培养人才就业技能和就业精神高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务实、敬业、崇尚劳动等精神[2]。根据教育部文件指示,高校需要对传统重就业技能、轻就业精神培养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在就业教育中引入传统工匠精神,积极探索出一个科学有效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对提高学生就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提出传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路径发展研究。
高校在对学生就业教育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忽视对学生就业精神的培养,促使高校大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3]。针对以上高校就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高校学生就业能力路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教育理念认知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将对学生就业能力教育理解为职业技能教育,过度重视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就业精神、就业素养的培养,这导致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并且就业素养意识也比较淡薄[4]。为了提高高校就业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在就业教育教学理念中融入传统工匠精神,正确认识学生就业能力教育。传统工匠精神提倡责任和无私奉献,在对学生就业能力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就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责任感和就业素质。
传统的人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更多地注重对人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较差。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技能理论掌握程度以及职业素养,因此,高校对人才就业能力教育不仅需要对人才专业技能理论知识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教育[5]。考虑到未来学生就业对实践能力、理论基础、职业精神的全面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就业环境,可以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传统工匠精神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对学生就业能力进行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双主体的教育优势,定期召开专业就业发展趋势座谈会、企业人才需求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等,让学生对目前就业情况具有明确的了解[6]。此外,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内招聘会,允许企业到学校内进行人才招聘,将选中的人才放入到企业中进行技术实习,在实习期间企业可以对其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可以获得企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可以留用人才。如果没有通过企业考核,学校可以将其作为学历证书颁发资格,将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捆绑在一起,这样既实现了高校对人才的实践教学任务,又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能对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学校还可以请与学校签订合作关系的企业内专业人员到校内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就业能力,成功地实现企业、学校、人才的完美对接,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
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其更多地注重对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技能、理论、素质、能力等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教学、实习教学、行为规范教育等,实现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塑造,促使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传统教学体系在应用过程中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形式过于老旧,导致学生就业能力普遍较低,并且对未来就业方向和就业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7]。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85%以上的高校学生没有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进行规划,具体是考研深造还是入职就业没有明确的打算,53%左右的高校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还有34%左右的高校学生对毕业后就业感到迷茫。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就业意识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依托于传统工匠精神,以学生就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就业市场对学生能力要求作为核心,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模块化教学体系主要将就业教育划分成专业基础理论、就业基础、专业技能、就业拓展四个模块。专业基础理论模块:主要通过一些理论教学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就业基础模块:通过军训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工匠精神、团队精神以及道德品质,并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专业技能模块:高校需要建设一个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开设实践课程,将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并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坚持不懈、诚实守信等传统工匠精神进行训练和考核,传承传统工匠精神,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职业品质,深刻领会到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就业拓展模块:在教学期间积极鼓励学生考取证书,比如英语四级证书、英语六级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就业扩展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和提升,全面打造全能型就业人才。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决定高校学生就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职业素养普遍较低,对学生教育往往持有敷衍态度,这也是导致高校就业教育质量较低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学生就业能力路径发展需要打造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水平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业务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热爱教育事业。因此,在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将传统工匠精神传授给学生,教师也需要深刻领会传统工匠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待学生要一丝不苟、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综上,此次研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传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路径发展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对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及择业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对高校人才就业指导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有利于高校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促进高校就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内容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仍会对传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路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推进现代高等院校就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