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桓斌斌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对于扶贫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为确保2020年能够圆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能够摆脱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教育领域扶贫作为扶贫工作中的重点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1]。根据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政府连同高校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全年累计资助4387.89万人次,资助资金总额达到1150.30亿元。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方面,高校应该合理、合规、合法利用资助经费,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的理念,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帮扶措施做到差别化与针对性,力求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2]。高校在资助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受助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建立鸿鹄之志,积极创新育人平台和培训方式,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将经济扶贫与精神帮扶相结合,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相结合,最终实现资助育人目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企业的快速变革以及国家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受助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征,这对于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3,4]。从单一的经济援助,保障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贫困学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均等机会过渡到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即在资助过程中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相结合,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对受助学生精神层面的价值引导,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援助、学业精准帮扶、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效率和公平是社会发展的长久主题,由于我国各地区间不均衡发展与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在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深度贫困地区学生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质量和数量相较于发达地区较为匮乏。针对贫困学生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开展相应的能力提升,可以缩小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差距,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有较大作用,使得贫困学生得到通过自身奋斗最终实现阶层流动的可能性,帮助其更充分地走进社会,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5]。
高校开展的各类育人活动其形式和内容都较丰富,对于教育资源匮乏的深度贫困地区学生来说,各类各层次育人平台的有效搭建,能够满足贫困学生维持生活的基本的经济需要以及成长成才的精神需求,还可以通过全学院营造优良的资助文化进行道德浸润[6]。在高校贫困生中落实精准帮扶理念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充分透彻地了解受资助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分层次、分类型、多元化、差异化的帮扶手段,改变以往传统的“大水漫灌式”资助方式,避免不分层次不分类简单“一刀切”,把资助育人视为简单琐碎的填表发钱的事务性工作,把思想政治辅导员变成行政科员。实现“应助尽助”的资助目标,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帮助学生从心底灌输励志报国的远大理想。
党和政府一直将高校贫困生的资助视为一项重要工作,明确提出坚决做到“不让一名同学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历经几十年的政策改进和观念更迭,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7]。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革新,学生资助工作也随时代出现了——些关键问题,制约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
很多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的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只注重“输血式”资助,将重点放在了解决经济问题上,如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基本生活补助,直接将资助资金发放给受助学生,学生只参与少量必要的义务劳动。这种方式尽管保障了学生基本生活需要,但却在育人方面没有发挥出作用,也忽略了对于学生感恩励志教育、价值观塑造以及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探索和发展需求,部分学生因此会产生不劳而获的不正确心理[8]。资助育人工作是——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需求和心理特点及时做出调整,资助工作是需要有关怀有温度的,而资助过程中资助人员和受助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是现阶段的常态[9]。资助工作人员和受资助困难学生关系不对等,学生对于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关怀感受不深刻,因为在价值观方面缺乏引导,部分受助学生存在不能妥善使用助学金,大肆挥霍的现象时有发生。
1.创新工作理念,构建“5+2+1”资助育人体系。“5”是指原有的“奖、贷、助、勤、补”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2”是指辅导员和教师密切配合,教师在思政课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保障思政课的效果,既在课堂内,也在课堂外[10]。辅导员在课余时间搭建育人平台,加强资助育人工作,“1”是指将资助育人理念始终贯穿到五位一体资助保障体系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注重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育人理念融合于各项具体资助措施。
2.完善资助机构,打造“4+1”资助育人队伍。学校设立校资助中心,学院在院、年级、班级建立了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院资助委员会、年级评议小组和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四级资助工作机构密切配合、细化落实,为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开展及育人平台高质量的搭建提供有力保障,实现资助育人的总体目标。
3.理顺工作机制,健全“1+N”资助育人制度。学院修订了《地环学院资助工作手册》,并配套建立了《地环学院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实施方案》《地环学院义务劳动管理办法(暂行)》《地环学院学生学习管理办法》《地环学院学生科技竞赛激励、创新创业活动资助与奖励办法(试行)》等相关制度,把育人的理念进一步渗透到资助工作中,提供了强有力的可靠制度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探索建立“受助学生社团化自我管理”模式,尽量使所有受到资助的学生加入学院资助委员会、院团委学生会、新空气环保协会及其他公益社团中,以此为载体,整合学校、学院和受助学生三方资源,构建“经济援助、道德感召、理想激励、能力培养、精神鼓舞”五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把立德树人贯穿到资助育人全过程,促进受资助学生全面发展。在对学生资助的方式上,将单一的经济资助方式转化为包含多种资助方式的资助套餐。学院依托“教师结对帮扶”“地环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地环讲堂”“弘毅学堂”“师生心语沙龙”六个栏目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提升平台,通过开展职场礼仪、新媒体运营、竞赛规划、文案编辑、公文写作、考研就业导航等培训教育,举办“精准资助助我出彩”主题征文、“榜样力量·引领成长”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校园巡回报告会、感恩励志交流会、互联网+大赛红色赛道参赛指导、精准资助基层等活动,从思想道德、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社会实践共四个知识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等全方位对困难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提升专业能力,传递励志图存、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奋斗精神,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学生资助档案的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学院对于学生经济困难程度的认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做到动态管理及动态追踪,力求将助学金发放到最迫切需要的学生手里。对于学生受助后的意见及行为表现,学院也认真收集并及时关注,包括他们的真实感受、学业进步、生活困惑、对资助工作建议、对资助平台搭建的需求以及资助的力度等,从新生入校到学生毕业,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于贫困学生毕业发展也要以专业认证用人单位回访为契机及时了解,不断更新资助理念和方式,达到资助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