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芬
仙桃职业学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之根本,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对优质教师的培养是促进教育水平提升、保障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为满足新阶段人才培养要求,必须要对教育教学模式做出有效优化,切实提高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因此,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探索出更全面、更科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方式,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关注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存在盲从性。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教改革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了专业课程改革对于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纷纷致力于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是有的高职院校推进改革的仅仅只限于拓展教育内容,并未对自身专业教学实力、教学设备、师资力量配备等进行客观论证,也未结合自身实际对专业教学目标、教学方向等做出合理分析,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盲从性,这种情况下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缺乏理性思考的。因为论证不科学、与实际需求不符的专业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无法保障教学效果的提升,还会导致学生的就业发展成为难题。[1]
2.改革体系不健全,无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有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不仅包括理论知识教学、教师基本素养及技能的教学,还包括职业道德等内容,可见其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改革均不容忽视。因此,要切实推进专业课程改革,需要科学调整课程设置,不断健全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如何系统推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正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短板和欠缺所在。
1.明确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及思路。如何有效保障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首先要确保专业课程改革的有的放矢,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及思路等关键问题。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充分调研与分析行业、市场对小学教师相关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切实找准专业课程改革及后续教学实施的目标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设置,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课程[2]。同时,还需要构建配套的丰富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善课程建设效果及教学水平,切实保障专业课程改革活动的开展以及质量。
2.健全课程体系。健全的课程体系是保障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效果的关键。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应具备良好的顶层设计思想,以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及目标为立足点,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实际,特别是自身的欠缺与不足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过程中,既要从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入手,还要从师资力量补充、教育设施设备完善、教学平台拓展等多方面入手,根据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补充完善小学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职业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以邀请从业经验丰富及职业能力过硬的小学教育专家等进行指导与评价,进一步强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性,为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提升创造条件[3]。
3.加强与相关学校合作,丰富学生实践机会。对高职院校而言,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争取并依靠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主动服务企业需求,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オ、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应高度重视与与相关学校及小学教师的合作,借鉴其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经验,依托其早已形成的相对完善且有效的教学体系,发挥其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和案例典型价值,为课程设置及优化改革提供更真实、更符合实际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善提升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成效。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对小学教育专业进行课程改革是必然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改革,应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进一步明确现有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如明确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方向、健全课程体系、加强与相关学校与教师的合作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针对性地改善,切实保障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