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阳生
路口乡中心小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众多教育工作者重视的话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教学视角,以儿童的思维看待问题,设计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安全知识与道德知识的理解,利用绘本教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眼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要求是:“建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初步认知,明确国籍,公民的概念,建立初步的家庭关系法律意识,遵守公平竞争的要求,灌输遵纪守法的观念,使小学生逐步了解法律和安全知识。”
例如,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将交通规则,安全公共服务电话,消防安全知识等基本的安全常识教授给学生,为他们建立起初步的安全认知。[1]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然进行了解和感知,培养小学生爱护自然的意识,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其次,是否需要小学生知晓这些概念,在这些方面教学目标就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教师应该将此要求细化,并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出发点,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材内容。换句话来说,就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多一些儿童思维与视角,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交通“信号”要知道》这篇课文时,由于教材方面有较大的限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便于学生思考与分析。只要从儿童思维去欣赏这些图画,就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图画上的小朋友过马路会发生危险吗?此时的小学生就会突然明白,原来图画上的主人公存在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那么,怎样去过马路才是安全的呢?教师可以导出本课的儿歌:“小学生,上学校,交通信号要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加深对交通规则的印象。加深小学生对交通规则的理解。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学现状与教学观念相对较为落后。当小学生遇到社会上的阴暗面,面对不好的行为,当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往往选择避让不说。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向学校和警方倾诉,安全意识不到位。因为乱吃东西导致拉肚子,扛不住诱惑被人贩子得逞这样的事件比比皆是,都是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缺乏安全的意识。[2]例如:在教学《食物的诉说》这篇课文时,可以以教材当中的内容为例,引导学生按照素材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将教材中的素材提炼出来,转变为对话,让学生来进行表演。从而了解到哪些食物是健康的,哪些对健康是有害的。 又比如:教学《上学路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路上曾经遇见的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出来,然后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坏人,你会怎样呢?在教材中已经明确指出如何避开危险因素,教师可以以此为导入点将实际生活融入进去,进一步阐述全篇课文的意图,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请当地民警进行安全意识普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绘本教材,将绘本与学生的生活相互结合,把知识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往往过度依赖知识与直接的经验。而绘本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比较强大的吸引力。它可以促使小学生对内容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使小学生对绘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例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将绘本当中描述的情境传达给小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为学生设计相应的体验活动,利用绘本唤起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学生学习绘本教材,并非只是看故事,听故事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探寻故事中的小世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利用绘本教材,为学生普及助人为乐的正能量故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并在此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用儿童的思维去看世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要对绘本教材进行合理地利用,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