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源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面对学业、就业、原生家庭、情感等带来的压力,同学们会感受到担忧、焦虑、不知所措。对于学生来说,就业问题、经济压力、职涯规划和个人成长问题、甚至在校生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问题都极有可能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稳定。高校教师如何调整好帮助学生应对压力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长期性话题。
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突发状况会让人感到紧张,引起身心的刺激,也就是所谓的压力。压力像一枚硬币,有正面也有反面。积极压力能够促进有效完成任务、提高自信和自我评价、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消极压力会不利于身心健康,不利于适应环境。青年学生,尤其是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生活的环境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经受过过多的人生锤炼,抗压力的能力较弱。在改革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更加突出。因此,如何面对压力,积极调整压力与自己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压力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是指面对某些事件或环境时在心理上的紧迫感或紧张感。”也就是说,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社交环境,以及面对的种种事件,都在带给我们压力。压力状态下分泌的糖皮质激素过多,增加心血管活动,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还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罹患癌症,也是猝死的潜在的危险因素。要及时并适时的给自己问诊。如果出现肌肉疼痛、僵硬导致出现失眠、多梦、偏头痛、消化不良等情况,要实时提醒自己,并及时做好评估。
压力具有两面性并且受到经验的影响,因此即使是面对同一事件或情境时,人们对压力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对面临的压力事件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的认知能够帮助缓解压力。所以,面对压力时不应害怕,不要迷茫,更多的应该学学怎样调节。
不同性格的人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和反应都是不一样的。性格分为冲动型、焦虑型、攻击型、悲观型、忧伤型、外向型、乐观型、良好的性格能够保障健康的重要因素。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也决定健康。遇事要经常做复盘。对自己的行为和状态不满的地方及时记录下来,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方案。忌多思多虑、多愁善感。
转移注意力,如听会音乐,做手工等,将自己从压力中抽离。合理及时的宣泄,既不影响他人,又能排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尝试新的心理体验。正确的自我调节与释放可以缓解压力带来的紧迫感,可以激发压力的正面影响,进而激发更大的人生潜能。如若还是不能缓解,应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
高校可建立心理站和心理委员工作坊。每周五召开心理委员工作例会,上交周报表,依次汇报本周班级动态;每月第四周周三定期召开心理站部门例会:心理站负责人汇报本月活动进展,布置次月心理站活动安排;心理委员总结每月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班级情况和次月班级工作计划。教师针对心理站和心理委员的汇报情况,找出闪光点,剖析不足和失误的地方,在做改进。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委员学习交流会,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技能和能力。
特殊时期,高校应高度重视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讲解和强调谈心谈话的技巧,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案咨询工作,并关注该生在学校的发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关注重点学生,并做好学生档案建设工作。
依托水利系心理站,倡导提升自我服务意识,力争实现“在心理健康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能力进行自救”的目标,提升学生关注自我心理状态的意识和能力。抓好心理站骨干、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号召,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在学生群体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在特殊时期返校更好更快的适应校园生活。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路人,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结合自己的工作,善于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上升为研究的问题,了解学生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亲近学生,让学生愿意听,愿意做出改变,获得应有的进步和成长,是每位老师都应该要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