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5) 王海涛
王海涛
十年前,为祝贺《金属加工》杂志创刊60周年,我曾满怀激动之情,怀揣感恩之心,一气呵成《一路上有你》为题的征文,如图1所示,并发表于贵刊之上,不久又喜获“寄语《金属加工》60年”主题征文活动优秀作者,兴奋之余,倍感责任,心之所向,《金属加工》。之后的几年,都有拙作在《金属加工》见刊,不但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技术水平,也增添了自己工作中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020年,喜逢《金属加工》又一个十年华诞,携手《金属加工》又走过了十个春秋,也是我到北京工作的首个十年。时光飞逝,岁月如梭,2020,转瞬而至。2020,“爱你爱你”,那个“你”,依旧是不断提供技术、助力科研、相伴左右的《金属加工》!
图1 寄语《金属加工》60年并获“优秀读者”称号
到北京工作后,我先后参与了多项设计研发工作,其中感觉最重要的,就是负责一项“国家04专项”支持的大型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应用研究的重大课题。该课题装备尺寸大、精度高、涉及面广,综合了机、电、液及热学、力学等多个学科专业,目标是整体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因此,需要丰富和强大的技木储备和经验积累。
接到任务后,未加思索,首先想到的就是到单位图书室借阅近几年的《金属加工》期刊和常用的几种工具书,因为那时单位的数字图书馆还在建设之中,电子版资料相对匮乏,在设计工作中,主要还是依赖纸质版的参考资料。另外,我之前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经历,《金属加工》一直是我工作和学习中的得力助手,每当遇到技术上的难题或者“瓶颈”,凭自己的经验,往往能够在《金属加工》上找到通俗易懂、简洁明确的解决方案,习惯成自然,虽然更换了工作单位和地点,但是技术上永远是相通的,《金属加工》仍旧一如既往,不离左右,成为我工作上的好帮手。
该04专项课题所需设备为全新设计,无原始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项目进行过程中,关键核心部件主轴结构设计因参数指标和空间布置的限制,在研制开发上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计划节点日益临近,但我们的设计却进入了“停滞期”,两周的时间,主轴结构方案多次推倒重新设计,进展缓慢。正当我和项目组成员情绪低落、心灰意冷之时,突然心头一亮,为何放着早早借来的《金属加工》不用,而自我封锁、闭门造车浪费时间呢?早就应该通过《金属加工》换一种思路,争取尽快跳出原来的怪圈,打破传统思维,创新设计理念,尽快找到合理可靠的主轴布局形式。于是说干就干,我把从图书室借来的三十多期《金属加工》杂志,每个设计人员分发几本,然后分头查阅与主轴部件或者回转工作台设计相关的论文资料,至今清楚记得,经过不到两天认真细致的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几篇与“分离式主轴结构”“动静压主轴结构”等内容相关的论文资料,经过课题组反复深入的研究、分析和判断,综合消化吸收了论文中相关的技术原理和结构布置,并结合原有的设计基础,最终顺利地解决了大型精密主轴结构设计的难题,圆满完成了设计,之后申报并被授权了国家发明专利。
以上是《金属加工》助力关键重要部件结构设计的一个实例,其实,我个人感觉,一些针对设计、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小技巧、小应用、小心得的文章,更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诸如“轴承的支装技巧”“车床旋压薄壁管应用”“提高加工精度的夹具改进设计”等,举不胜举。这样的文章,大多来源于一线实践,简单实用,容易理解和操作,《金属加工》至今刊发此类“小”文章,实属难能可贵,可以说在“平凡中见证了伟大”。
图2 2008年我撰写“《机械工人》伴我成长与进步”一文
从大学开始,我便结识了《金属加工》,2008年我曾撰写文章“《机械工人》伴我成长”一文,从那时起《金属加工》便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如图2所示。从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金属加工》步入了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快车道,迎来了创刊70周年,2011年推出电子刊,2013年“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上线,2017年创建金粉讲堂和直播,2018年全面入驻大媒体平台,2019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所有这一切,我们有目共睹,我们感同身受。《金属加工》在进步,同时《金属加工》也是助推我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一切为读者服务,一切为专业发展,说容易,真正做到很难,但《金属加工》却实实在在做到了,也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和赞誉。从扎根机械行业,到长成参天大树,既见证了机械行业的变迁、发展和进步,又通过脚踏实地、孜孜不倦的办刊,促进了行业技术的健康发展、更新换代和超越创新,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专业技能和技术人才,为助力机械行业的进步和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金属加工》,今又华诞。弹指十年,初心不忘,助力发展,不负韶华。《金属加工》70年,描绘了“一部机械制造技术的长卷”,一部引领机械行业魅力无穷的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