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线路与道岔晃车病害的整治方法探讨

2020-11-20 02:33金波
装备维修技术 2020年6期

金波

摘要:在铁路线路的使用过程中,为了防止铁路线路和道岔出现的晃车现象,本文首先针对铁路线路出现的病害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再对这些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治手段,对铁路线路进行综合性的治理,降低在铁路线路上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

关键词:铁路线路;道岔晃车;曲线地段;道床翻浆冒泥

前言:由于铁路线路上的各种缺陷或者使用周期的延长,在进行铁路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铁路会出现各种铁路病害。这些病害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到铁路运输的质量性和安全性,为此需要进一步提升铁路的综合治理能力,最大程度降低铁路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道岔等病害。

1 铁路线路与道岔晃车病害成因

1.1 管理方面

首先在铁路线路的管理方面,没有做好日常的巡查工作,对于线路和道岔的检查工作流于表面,并没有进行连续小方向、小高低以及恶化中病害的细致检查。

在进行养护的过程中,没有使用良好的养护方法也会造成病害的发生。工作人员对于道岔水平、高低以及方向所超出限定等的养护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没有重视起这方面的工作,日常维护当中有着诸多操作不当的情况发生。在进行日常维护的工作中需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以此依据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操作。在日常维护工作和养护工作当中并没有具备良好的规范性。

1.2 铁路病害

1.2.1 曲线地段设备病害

在铁路线路当中的曲线地段,经过列车长期的使用,使其在线路上的股钢轨的内侧部位会受到长期的作用力,一般来说是受到列车车轮的外向冲击力。但是在下股钢轨轨面也会受到不同的作用力,这种不同方向的作用就会导致钢轨长期受到不均匀作用力。同时在列车处于超负荷运行的过程中,就会使上股钢轨中的内轨部门产生严重的磨损,而峡谷钢轨部位会出现严重的压塌,或者出现肥变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晃车发生,严重影响了列车的正常运行。

同时在一些曲线半径较小的区域内,因为由于较小的半径,就会导致所收到的离心缓冲力也相对较小,加强了受到这种损害的可能性。同时在铁路线路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铁路线路,还没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一些较大欠超高的线路处理不到位,进而导致了晃车的发生。

1.2.2 道床翻浆冒泥病害

在一些铁路线路和道岔当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翻浆冒泥,这是由于在铁路线路的两侧路基上没有一个完善的排水系统,进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排水处理。在列车行驶过程中,受到列车行驶过程当中的作用力影响,使线路中心基床中的土和水并不能进行相互的混合,进而使泥土翻出来,并渗到钢轨枕木所存在的缝隙当中,进而对线路稳定性造成破坏,线路的几何尺寸都不符合限定,从而导致晃车现象的发生。

同时这种翻浆冒泥的病害有着较复杂的生产机理,为此在治理周期和治理内容上都相对复杂,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保障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

1.2.3 新线薄弱地段

一些新线路的薄弱环节也是铁路病害的多发地段。由于在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并没有在线路的根基部位进行严谨的施工,使其线路没有一个牢靠的线路根基,为此受到列车的重力影响,一些地基存在的薄弱地段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沉现象。

2 铁路线路与道岔晃车病害的整治方法

2.1 确定晃车点的位置

2.1.1 利用动态轨道不平顺来对病害进行排查

首先对于铁路线路、道岔晃车的检测,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例如可以使用添乘仪、轨检车超限等方法,进而明确病害的要点和具体位置。

2.1.2 静态检测确定病害点

这种方式,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的实际考察,能够依据利用动态调差来对病害点的位置进行分析和考察,进而明确出行车方向差生晃车点的位置。并在考察过程中使用多种工具,例如尺子、绳等对铁轨进行详细的测量,以便提升检测的高精度性,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降低测量的误差值。例如在进行水平及轨距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要沿着直线方向进行三根轨枕为一组的检测工作,对于曲线位置来说,需要每两个轨枕进行一次检测,而道岔位置上需要一个一个检测,同时在接头位置后需要每两根进行一次检测。其中在正线和曲线的缓圆点位置上,需要对前后各20m的位置上进行检测。在操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依据具体晃车点的前后线路的水平方向进行观察。同时还需要依据轨道的变化率和几何尺寸进行详细的观察。同时对道岔、线路光带和实际变化进行详细的观测。而在道岔、线路的吊板需要进行使用状态的观测,在接头的压塌、钢轨的非正常磨损进行细致的观测,对于每一个不同的零件方面进行连接情况的观测。

2.2 晃车的整治

在对列车进行晃车的整治过程中,需要针对铁路上存在的各种不平顺位置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其测量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而可以准确的找出造成晃车现象的位置,之后就可以针对发现的病害特点进行整治病害的方案制定。在出现了多出晃车点的时候,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进行人员的配置并做好相关的统计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做好数据的调查和普查工作,以此保障每一个不平顺点的记录,并在记录上明确每一个病害的位置。同时需要进行划撬和现场的实际考察工作,需要每一个人进行划撬的观测,之后再用油漆对线路上的枕木进行工作量的標注。

在实际治理过程中,需要对线路的起、拔、改等操作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对其整治做出良好的指导。同时在整治的过程中不能进行高道的预留,以此避免出现各种不良的操作。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导垫相结合方式,使用垫板的模式来对局部水平进行合理的处理。在垫板的厚度规定上,需要控制尺寸在21mm一下,并且在接头尺寸上小于23mm以内。而在一些混凝土的改道过程中,可以对每一个不同型号轨距挡板以及尼龙座进行合适的调整,同时在挡板和轨枕档间的位置上不应该有着任何异物。在对曲线的病害点治理过程中,需要明确曲线的具体位置,这样就可以利用绳正法来进行拨量计算,同时需要避免对矢量的忽略,不可以只是依靠眼睛进行目测。

同时在治理结束之后,需要进行严格的复检。对治理过的病害点进行反复的压实,一旦出现有不合格的位置需要及时进行二次的处理。

2.3 建立起动态监控机制

在使用动态和静态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质检体系,进而可以对铁路线路进行高效率的质量控制,并不断提升施工人员对于静态和动态材料的分析和使用,进而形成动态质量的把控,在治理人员治理过程中也能够依据制定出来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符合规定的操作,让其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价值型。同时也需要建立起相关的检修维护机制,以便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可以及时地发现各种病害。在工作人员方面,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从而避免由于错误的操作造成治理效果的不佳,影响到铁路和道岔晃车现象的治理效果。

总结:综上所述,在对铁路线路与道岔晃车病害的整治方法分析当中,首先需要工作人员明确所出现的各种病害,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病害整治,提升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质量性,保障相关单位可以有效地进行铁路的维护和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樊惠惠,吴文芊,杨昌睿.二次改进的TOPSIS在山区铁路线路方案比选中的研究[J/OL].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2020-05-25].

[2]时延庆.浅谈如何整治木枕道岔区晃车病害[J].哈尔滨铁道科技,2014(0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