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成为职业教育热议的话题。本文从介绍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界定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研究意义,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路径和改革创新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职业教育
1.概念的界定:
1.1创新
创新一词,最早用于经济范畴,《经济发展概论》的作者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他首次提出“创新”的理论概念,指出创新是把‘新的结合引入了生产关系[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也作“创造性,新意”解释。创新教育一种别于传统教育的新模式,不同于输入性教育、灌输性教育,是以提升能力、培养拔尖、鼓励激励、不断完善创新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核心理念是提升学生基础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拔高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具有理念创新和思维创新,培养出创新意识,塑造出创新新动力,就会无往而不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1.2创业
《辞海》中关于“创业”一词的定义是:“创业,创立基业”,指人类的创举活动,或带有开拓、创新精神,并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蒂蒙斯(Timmons)在其《创业学》中指出,今天的创业包括各种形式的和各个阶段的公司和组织,他认为创业能使价值再生或提高。[2]《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为“创办事业”。追溯历史之发展,一直存在创业之活动,但对于现在来说创业者的提出是首次定义 。创业教育是对青少年这个阶段,有助于开发思维创新,提高创新动手能力,在校期间树立创业目标,培养创业教育思想,为走入社会奠定基础,是相对就业教育而言的一种新理念、一种新培养模式。
1.3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即翻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3]。此后被我们引申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学者曹胜利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是事业心与开创能力的培养。它与简单的就业培训不同,也有别于企业家速成的教育[4]。学者唐嘉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的活动,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如何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5]。
2.研究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提出:“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也专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3.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3.1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理念不统一
在我国社会发展要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作为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包含:在社会发展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背景要求下,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心理、审美、法纪等方面达到既定要求,提高理想信念等素养[6]。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总结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有理想信念、有核心价值、有中国精神、有能力素养”为主要内容,实现高校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7]。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是符合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要求,实现培养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环节,其目标制定要结合当前国家教育教学方针,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强国等教育政策的需要。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通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而实现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等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素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例如:独立性、创新性、崇高品德、坚韧毅力、独具眼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团队合作 的创新创业典型人才。
3.2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及其职责分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輔导员和班导师三支队伍共同担任,分别从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从课堂和生活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8]。
创新创业教育主体主要由创新创业学院承担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教学的任务和工作,负责讲授创业指导,从理论层面进行教育。同时组织相关比赛,聘请企业家和、知名学者或者校友走上大学讲台,结合实践对其进行指导[9]。例如,创业学院举办创新创业文化节”系列活动,中英“一带一路”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和“张之洞”杯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赛项,通过“校企融合”、“专创融合”、“国际融合”、“思创融合”等特色工作,构建并丰富了以专业为基础,以校内外资源为依托,“普及教育——实验班引领——实体孵化指导”相结合的“塔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场地、资金、政策多方面对学生初创企业开展扶持,在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带动就业、科技成果转化、社会责任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4.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路径
4.1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在具有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以德育为主,目标包括对人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要求,是为了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学习与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素质教育。从教育目标来看,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新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新型人才的前提是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10]。
4.2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从历史、现实和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教育的主体“人”身上。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基本原则,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因材施教,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4.3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提供基础保障
在当前国家和社会需要转变人们创新创业观念、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自然要体现出为这一社会需求进行服务的功能。而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进一步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将促进人自身发展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的思政教育内在蕴含着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服务的功能。
5.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模式
1.渗透教育,用滴水成溪的精神,探索构建培养新模式。以思政课堂教学为基础,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创业观,奠定大学生创业素养。侧重是“思政元素”结合国家有关创新创业政策的传授,使学生在思政课堂理解和掌握创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政策。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创业能力培养,可以加入国内国外、校内校外等典型创业事件和案例,进行教学分析与引导,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会成功者的辛勤付出,了解成功者的创业方法,了解创业者创业精髓,鼓励和推动学生创新创业。
2.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树立创业信心,实现自我价值。创业教育就是由被动变主动,有思想转变为行动,又动脑到动手的撞扁过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兴趣特长,专业特长、个人特长等相互融合,不断尝试、不断努力,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交谈或者调查问卷等形式,找出学生思想动态,准确找出学生创业理念存在的问题,正确帮助树立价值观念,帮助有意向、有意愿,敢 闯、敢干的学生,树立创业信心和决心,不过分低估自己,强调学生主观能力性,勇往直前,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又原地不动的心里,正确规划目标,正确规划蓝图,正确把握创业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3.探索对分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时间分割为两半,一半交给思政课教师,一半交给学生讨论,思政教师讲授国家宏观层面内容,例如,国家创业相关政策性法规、典型创业案例等内容,学生学生相关创业政策,给学生一半时间将并将内容进行“消化”,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讨论分析,在时间上一定要错开,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特别是典型案例的分析,要学生进行内化吸收,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型,学生能动性构建出教、学、做一体化,强调师生权责对分,一改被动為主动学生积极性,融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堂课的优点,,实现“双赢”和“共赢”思政课堂。
4.营造思创融合的教学新氛围,构建思创融合新生态。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共同开展《创业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学设计,创出特色,创出合作机制,共同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坚实基础。思政融合的目标是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拥有充满创意和成就感的学习体验,产生了更多的学习交互,激发了创造力,更好的促进了学习行动的发生,打造了群体持续性生产力,学生们不断探索、进步、产出团队成果,师生关系更融洽、美好,学生的学习不会仅仅局限在课堂内,不会随着课堂铃声的响起而开始,也不会随着课堂铃声的响起而结束,它应该达到更深远的目的地。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由封闭式的到开放式的转变。注重全面性、多样化、创新性、能力型。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课题编号:19G173)
参考文献:
[1]姬振旗,周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用手册[G].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
[2]柳翠钦,顾红.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4 (5).
[3]程诚.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9 (1) .
[4]李乡乡.社区家庭道德素质教育指导模式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5).
[5]陈能军.对应用型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市场论坛,2009(12).
[6]能晓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新探与功能整合[J]湖商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209-210.
[7]孔如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何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7
[8]刘振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系统建构操析[J].理论与改革,2013(4):168-170.
[9]王晓勇,郑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 (2):116-118.
[10]吴修娟.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