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
拔罐是很多中老年人经常用来保健养生,或是止疼的方法,由于拔罐疗法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治疗效果好、保健作用明显、无毒副作用、罐具简单等特点,已经成为常见的家庭理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对于如何正确拔罐,却鲜少有人知晓。
拔罐以罐为器,利用负压,通过吸拔,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淤血现象,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拔罐法适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腰腿痛、扭伤、胃痛、疮疖肿痛等病症。
中医认为,拔罐疗法是一种偏于泻的治疗方法,虽属中医外治法,但也有其禁忌。有出血倾向者、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病患者、急性严重疾病患者不适合拔罐,严重肺气肿的患者背部和胸部、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皮肤有赘生物、原因不明肿块或骨突出处不宜拔罐,饥饿、过饱、醉酒、过度疲劳也不宜拔罐。另外,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瘢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
拔罐最常用的方法是留罐,也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罐子吸附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起罐。医生介绍,起罐后,罐印颜色深浅是病情轻重表现。健康人起罐后皮肤应是潮红、无斑点,一段时间便会恢复正常肤色。起罐后,罐印若呈散在紫点,深浅不一,表示气滞血瘀症;若紫黑而暗表示有血瘀;罐印发紫伴有斑块,一般可提示有寒聚血瘀之症;拖紅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罐印出现水泡,多为局部病情的反映,一般受病情轻重、季节(夏天较易发泡而冬季则较慢,这也是拔罐治疗提倡“冬病夏治”的一个原因)、皮肤疏密等因素影响。拔罐后局部的颜色和形态变化是拔罐的治疗反映,在反复拔罐治疗中会逐渐消失,一般情况不需要处理,可待其自然吸收,不要抓挠,水泡较大时,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在拔罐治疗过程中,罐印的颜色会逐渐变浅或减少,说明病情逐渐减轻。
拔罐作为中医外治法,需根据经络、穴位确定拔罐的位置,而不是哪里不舒服拔哪里。临床应用拔罐法时,会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无论何种拔罐方法,都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的伤害,并且拔完罐之后,皮肤的毛孔处于一个打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如果沾水也容易刺激皮肤引起皮肤破损、发炎感染,所以拔罐之后6小时内不要洗澡、游泳、吹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