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三季度GDP由负转正的“秘密”

2020-11-20 05:46付冰冰
人民周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秘密疫情经济

付冰冰

面对疫情全球流行趋势仍在蔓延的国际环境与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问题与挑战,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增长0.7%,交出了令国际社会瞩目的“成绩单”。

根据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发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GDP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第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全年首次实现GDP由负转正0.7%的经济答卷是怎样交出来的?近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在中新社举办的2020第三季度经济形势线上分析会上表示,在中国的制度优势下,2020年第三季度经济实现了全面系统性的恢复性增长,而不是单一指标恢复性的增长,这是GDP由负转正的原因,也是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制优势的体现。

全球经济数值背后是不同制度间的竞争

宏观经济平稳源自积极财政政策

“全球经济表面上看比的是数值,实际上比的是制度竞争。近年来全球经济整体处于低位徘徊,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衰退,而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速。疫情发生后,中国经济在三个季度之内由负转正体现了制度优势。”

白景明指出:“有些发达国家经济体失业率呈现两位数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取得0.7%的增长。系统性、恢复性增长具体表现为物价相对平稳,就业及固定资产投资都是处于回升态势。”

白景明认为,及时、精准、积极的宏观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高强度、多环节减税降费。

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规模大、涉及面广,实现了所有市场主体全覆盖。

疫情发生后,企业现金流成了大问题。由于小微企业具有就业带动率高、点多面广、涉及生产消费各个领域的特点,本轮减税降费政策重点落在小微企业,为抗震力弱的小微企业解决其现金流不足问题提供政策支撑。

与此同时,对多环节进行减税降费。具体体现在不仅给市场主体减税,同时也给个人减税。

——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支出。

财政赤字增加一万亿元,增幅近27%,总量达3.76万亿元。

白景明指出,增加的一万亿元赤字,一部分增加在中央,一部分增加在地方。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将一万亿元直达基层。

与此同时,增加地方债规模,增加专项债一万亿元,总数上升至3.75万亿元。增加特别国债一万亿元,总数达7万亿元。

——财政政策穿透力强源自制度优势。

白景明分析,西方国家在面对疫情时也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也在实施减税政策,但落地效果一方面不如中国及时,另一方面也不如中国足额。

“总体来看,我国财政政策从收入端、投资端、消费端三个方向发力,支撑经济增长,所以才使我们取得了由负转正的成绩,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白景明说。

五大亮点支撑前三季度经济

经济结构优化为高质量双循环奠定良好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认为,中国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在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具有五大亮点:

——经济增长逐季反弹,呈现强劲复苏态势。

PMI、发电量、用电量、物价、进出口、金融数据等参考指标呈现非常强劲的复苏态势;就业形势大局平稳,前三季度就业目标完成99.8%;居民收入增速由负转正。

——生产端恢复明显。

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较快回升态势,9月份增速达到6.9%,再次超出市场预期。一方面原因在于疫情得到良好控制后,进一步减少了对工业生产的掣肘因素;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制造业PMI连续数月始终保持在荣枯线之上,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开工率也都在不断提高。

——需求端不断改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月份实现首次正增长之后,9月份增至3.3%。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实现快速增长,汽车消费出现大幅度上升。与此同时,线下餐饮消费回升,电影市场开放进一步刺激了相关消费。

——投资业绩增速首次实现转正。

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逐步走强。近两个月来石油开工率大幅走高,水泥价格进入新的上升通道当中,行业库存有所改善。中国出口从4月份开始连续6个月实现了正增长。疫情防控对于实体经济复苏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强,信贷社融及M2超出市场预期,金融行业加强了对于制造业、小微企业的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和支持。居民端短期、中长期贷款逐步改善。

——不断修复总量指标,持续进行结构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多领域线上业态快速发展。

王军认为,在全球经济处于风雨飘摇、深度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够率先回升反弹有三个原因。首先在于防疫措施成功遏制了疫情蔓延,确保经济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得到基本维护。其次在于及时出台灵活适度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优化调整的经济政策有力支撑了前三季度“六稳”“六保”目标的实现。第三在于中国积极主动、坚定不移地推出一系列对外开放措施,有效稳定了外贸、外资、供应链,稳定了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正面预期。

“这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双循环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奠定良好基础。”王军预计,第四季度中国仍将继续维持良好的经济复苏态势,有可能实现全年2.5%左右增速。

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数据增长0.7%

外贸逆势增长的新优势在于创新驱动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数据增长0.7%,与GDP增速持平。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分析,这源自中国外贸前三个季度的三个亮点。

——一般贸易比重上升。

白明分析,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长1.8%,其中抗疫产品出口增加2.2%。疫情间接促进了宅经济的发展,促使平板電脑、手机等家电出口增长较快。

——贸易新模式、新业态较活跃。

前三季度海关跨境电商监管平台管理平台统计显示,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52.8%。

——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实现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日本、韩国进出口额分别增长了7.7%、2.9%、2%、1.4%、1.1%。其中,得益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版效应,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超过美国、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快于整体对外贸易增长。

白明认为,与外贸领域过去的价格竞争优势不同,今年外贸逆势增长的新优势在于创新驱动。

与质量、服务、技术、品牌、标准等维度一样,通过提高生产率促使成本下降也是创新驱动的体现。

白明分析,尽管近些年来出现全球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趋势,但据联合国统计,只有中国具备全部525个全产业链生产力,如何通过疫情期间订单回流守住全产业链优势、完成产业升级,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

继续发挥好金融重要作用

处理短期与长期政策之间的关系

在恢复经济增长、疏解自身风险、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指出,稳健、灵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国经济向好,货币政策金融方面的政策措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期,2020年中国将是全球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赵锡军认为,面对越来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货币政策在我国处于向高质量转变发展的关键时刻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在维持稳定的货币政策前提下,提高政策灵活度和精准性,完善跨周期的货币政策?赵锡军认为,要处理好三方面问题:

——继续维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不变。

赵锡军表示,这意味着中国的利率不会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降到零利率甚至负利率,而是让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維持一定空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状态。

——平衡双循环内部和外部关系。

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从货币政策角度来讲,既要支持好内部的大循环,同时也要做好外部循环,才能做好双循环的平衡工作。

——处理好政策支持的长短期关系。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短期内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企业恢复经济、战胜疫情冲击起到了支持作用。疫情过后,从长期来看,在经济逐步恢复正常后,要预先考虑短期内大规模的资金和信贷投放带来的风险与变化,并做好相关预案来化解、排解问题和风险。

——不断发挥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的作用。

赵锡军认为,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意味着经济主体风险承担的责任要不断提高,风险承担的能力也要不断提高。在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和动力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从而真正做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制造业、服务业逐步复苏

供给端、需求端差距逐渐缩小

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统筹推进下,我国经济整体继续保持稳定复苏的态势,市场预期持续向好,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

美团副总裁兼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表示,从国家统计局第三季度的数据中可以看到PMI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荣枯线之上,其中,9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均达到今年内的月度最高值,分别为55.9%和55.1%。此外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回暖,这表明制造业、服务业都在逐步复苏,供给侧、需求侧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修复。

来有为认为,虽然市场供给侧修复的速度仍然快于需求侧需求的速度,但数据显示供需两端差距在逐步缩小。

来有为判断,如果疫情不出现大规模反复,今年第四季度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将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水平,供给端、需求端的差距有望继续缩小。

——从服务业来看,服务业生产稳定增长,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回暖。包括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在内,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并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回升。

截至9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达到55.2%,比8月份上升0.9个百分点,住宿、餐饮服务业也出现回暖的迹象,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60%以上。

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后,互联网+模式数字经济正在积极为产业赋能,助推经济的全面快速复苏。

——从工业生产来看,三季度继续呈现回暖态势。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速较快,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增长率领先。

来有为提示,与前者相比,8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8%,其中服装、皮革制鞋增加值同比仍处下降趋势。

——从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来看,拉动能力进一步修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二季度回升的态势,首次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8%。房地产开发投资由负转正,1到9月房地产开发同比增长5.6%。高技术产业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1至9月同比增长9.1%。制造业投资在三季度同比出现大幅提升,8月同比增长5.0%,实现年内首次转正。

——从投资主体来看,经济的逐步复苏促进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恢复。

——从消费来看,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消费市场不断复苏。三季度增长0.9%,首次由负转正,线上零售的模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

四条举措避免因疫返贫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重点群体就业

尽管2020上半年的疫情使脱贫攻坚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部分地区出现了因疫返贫的情况,但第三季度扶贫工作仍取得了较大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介绍说,国务院扶贫办9月底的数据显示,政府从四个方面对脱贫攻坚进行了部署,对脱贫攻坚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挂牌督战情况来看,52个挂牌督战县2020年已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95.68万人,是去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16.2%,东中部11省市组织动员1474家民营企业和659家社会组织结对帮扶1113个挂牌督战村。从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来看,25个省份已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934.41万人,是去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07.52%。从扶贫公益岗位情况来看,中西部22个省份扶贫公益岗位安置494.86万贫困人口,其中,光伏扶贫收益提供的公益岗位吸纳贫困人口114.79万人。从消费扶贫行动情况来看,中西部22个省份共认定117574个扶贫产品,涉及1778个县和33976个供应商,已销售1715.18亿元。东部9省市消费扶贫金额535.26亿元。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院研究院院长金维刚表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就业数据显示,就业的总体形勢还是向好,完成新增目标任务的99%以上,第三季度调查失业率为5.4%,降到了疫情发生以来的最低点。

“目前市场的需求正在逐步恢复,招聘需求由负转正反映了目前经济的复苏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持续增长。同时农民工滞留农村的情况也得到好转,二次返乡的比例大幅度明显下降。”

金维刚认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就业扶持工作的部署: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重点群体就业。

为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七个相关部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出台国有企业招聘就业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帮扶政策。

今后如何进一步稳定就业局势?

金维刚介绍,未来将进一步按照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要求,针对就业情况进一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以确保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

——进一步推进重点群体就业。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和措施,帮助这些群体实现创业和就业的目标。

——进一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按照中央有关扶贫工作要求,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帮扶,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落实各项创业的优惠政策,促进更多的群体能够加入创业活动之中。通过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

——加强大数据分析,密切关注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变化,尽早进行谋划化解风险,进一步稳定就业局势。

宏观政策、外贸、金融、扶贫、就业一盘棋,在国家的统筹部署下,中国第四季度经济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秘密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我心中的秘密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