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元 李颜希 李健
摘 要
校外艺术培训是学校美育的延伸和有效补充,为深入了解家庭资本对小学生校外艺术培训参与的具体影响,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家庭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三方面来探索这一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经济资本对小学生参与校外艺术培训行为的影响力弱化;文化资本代际传递增强使得小学生参与校外艺术培训可能性增大;社会资本丰富使得小学生参与校外艺术培训意识增强。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校外艺术 家庭资本 实证研究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强调:“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做好美育工作,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发扬中华美育利于提升我国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用高尚的艺术作品引领社会风气,打造具有新时代烙印的民族文化品牌,成为文化强国。
艺术课程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过往对美育的忽略,学校艺术课程实施面临些许困境:首先,缺乏完善的艺术课程体制、课程设置以及优质的艺术课程教师队伍等。其次,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艺术课程仍被部分教师视为“副科”,导致该类课程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从而忽略了文化资本所培养的价值观、行为模式恰恰在一些所谓的“副科”中才能有用武之地[1]。当前父母教育理念正发生转变,家长们已不满足子女在学校所获得的艺术学习,进而把子女送进校外艺术培训学校,使子女汲取更多的美育“养分”。这一选择使得学校艺术教育出现缺口,亦为校外艺术给予学生蓬勃发展的土壤。那家庭中什么因素会影响家长对子女进行再次教育投资?
目前,相关研究探讨的多是主科(语数外)课外辅导情况(俗称“影子教育”),并有研究表明家庭资本对影子教育的选择影响较大,呈高度正相关,较少对艺术类学科的校外培训现状进行较为深度的剖析。本研究中,校外艺术培训主要偏向传统少儿艺术,是指声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科目。在实证调查基础上,剖析家庭资本中关键因素的差异对小学生校外艺术培训参与行为的影响,丰富了家庭资本与获得校外艺术培训机会之间的关系研究。这有利于学校反思当前有关“美育”课程设置的不足,以期为国家制定关于合理监管校外辅导机构等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在教育领域中,家庭资本是指学生个体由其出身等先赋因素获取的资本。国内外有学者把家庭资本视为保障受教育者发展的主要指标,认为家庭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的获得具有一定影响[2]。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资本论。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位,能够为学生的教育活动提供各种有用的资源,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3]。
鉴于此,本研究在布迪厄所提出的家庭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下,拟解决以下问题:了解当前小学阶段校外艺术参与现状;剖析家庭内部资本对小学生校外艺术培训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2.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为小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数据主要来源于2019年3月~6月对重庆市B区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共涉及办学质量中上及中下水平的2所学校6个年级(一至六年级)12个班的学生及监护人。随机发放学生卷和家长卷两种。学生卷共发放600份,回收558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523份,问卷有效率为93.7%。家长卷共发放800份,回收786份,回收率为98.25%;其中有效问卷729份,问卷有效率为92.74%。
(2)研究工具
本研究是根据布迪厄资本论所自编的《小学阶段校外艺术培训现状调查问卷》,分为家长卷和学生卷。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参与校外艺术培训情况以及家庭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对校外艺术培训的投入等。其中,经济资本通过家庭经济收入来衡量。文化资本分为三种:第一种,身体化的文化资本,主要是指家庭成員的品性、教养。在多数实证研究中,它的操作性定义主要通过父母是否经常带领子女体验一些音乐会、美术馆、科技展览馆等来进行衡量(Byunetal,2012)。第二种,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是指家庭内的书籍等文化物品,通过家庭的藏书量以及学习用具、器材来进行衡量。第三种,制度化的文化资本:主要是指父母所接受的最高教育文化水平,即学历来进行衡量。社会资本分为家庭内部和外部资本,内部是指家庭内的亲子关系,通过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关注、期待、投入与参与等来进行衡量,外部是指与子女教师的联系与子女朋友等关系,通过家庭中是否有从事教育相关职业的亲戚或朋友来进行衡量。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信度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α系数等于0.66,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3)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进行统一审核处理并剔除无效问卷,统一录入电脑,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主要对统计数据进行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家庭经济对校外艺术参与行为的影响
衡量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最重要指标就是家庭收入。在本研究中,据所调查对象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情况,以家庭年收入之和为标准划分为四个层次。由统计结果可知,低收入家庭(3~8万)占总体比例37%,小康家庭(8~30万)占54.8%,中高等收入家庭(30~100万)占7.9%,高等收入家庭(100万以上)占0.3%。良好的经济基础为父母对子女是否能够选择参加校外艺术培训提供了可能性。
为探究校外艺术的选择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被解释变量为“校外艺术培训的选择”,该选择有两种情况,即“参与”和“不参与”,是一个二分类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如果家庭愿意支持参加,则定义为“y=1”,反之,则定义为“y=0”,结果见表1所示,性别、年级、培训所需的花费以及已经参加培训的时长对家庭是否愿意支持子女参加校外艺术培训呈显著相关性,其中,年级的影响是负相关。其次,家庭收入对其呈现不显著相关性。为进一步解释家庭收入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是否选择校外艺术培训的概率进行了统计(如图1),我们得知,四种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中超过半数的家庭都会选择参加校外艺术培训。
为保证学生接受校外艺术培训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和已接受培训时长这两方面,调查了家庭经济情况支持子女接受培训的持久性。结果显示,87.23%的家庭会继续支持学生参加校外艺术培训,12.77%不会继续支持。其中,几乎没有压力(8.52%),压力较小(18.13%),一般(40.52%),压力较大(24.45%),压力很大(8.38%)。对影响学生是否能继续接受校外艺术培训进行回归分析(表2所示),学生年级(P=0.004)、校外培训花费(P=0.000)以及时长(P=0.000)和家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P=0.001)与是否继续接受校外艺术培训之间有显著差异性。
2.家庭文化对校外艺术参与行为的影响
“教育与教养是最大的资本,是最有能力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资本。”结果显示,当前超过半数的家庭每年都会开展一些艺术体验活动,如观看各类的文艺演出、体验各种科技馆等,普遍具备良好的身体化资本。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为进一步说明身体化资本对校外艺术选择的影响,本研究将父母是否与孩子有相关爱好和是否选择校外艺术培训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值均大于0.1,父母是否与孩子有相关爱好和是否选择校外艺术培训之间没有显著影响。
客观化资本主要指家庭为子女提供的客观物质上的学习资源,如家庭藏书、乐器、学习器材等。许多跨国研究证明,作为文化资本中重要指标之一的藏书量,对子女教育的获得呈现显著正效应(赵岩东、洪岩璧,2012)。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者家庭藏书情况较好(50%的家庭拥有41本及以上的藏书)。经回归分析(表3)发现,家庭藏书数量与家庭是否拥有学习器材对是否参加校外艺术培训的相关性的P值分别为0.4(p>0.01)和0.031(p<0.005),因此,家庭藏书数量对是否参加校外艺术培训没有显著影响,而学习器材等对是否参加校外艺术培训呈显著影响。
表3 藏书数量与是否参加校外艺术培训二元
Logistic回归表
注:*、**、***分別表示在p<.05、p<.01、p<.001统计水平上显著。
制度化资本主要以父亲或母亲最高受教育水平,即通过学历来进行衡量。父母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程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及以上五个层次(表4所示),被调查群体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经回归分析(表5)得知,父亲学历和母亲学历与对是否选择校外艺术培训的P值分别为0.244((p>0.01))和0.002((p<0.005)),因此,父亲学历对是否参加校外艺术培训没有显著影响,而母亲学历对其呈显著影响。
3.家庭社会资本对校外艺术参与行为的影响
家庭社会资本主要指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社会资本。该被调查群体的内部社会资本情况为,86.42%的家庭经常过问子女学习情况,对子女教育较为关注。且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艺术学习是期望能够提升孩子整体素质和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如图2)。对子女艺术培养途径主要通过校外艺术培训课程,较少通过校内艺术课程来培养(如图3)。外部社会资本,经回归分析(表6)得知,家中是否有亲戚或朋友从事教育相关工作与是否接受校外艺术培训的P值为0.000,这种影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p<0.001)。
图2 家长对校外艺术培训的期望
注:*、**、***分别表示在p<.05、p<.01、p<.001统计水平上显著。
三、研究分析与讨论
1.家庭经济资本影响力弱化
Coleman在《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中指出家庭经济资本不仅影响学生对学校的选择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及希望[4]。可见,家庭经济是保障受教育者最基本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敲门砖。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家庭年总收入为衡量标准的家庭经济资本,对于子女获得校外艺术培训机会不具显著影响。这反映出,过去认为家庭经济地位优势能直接转化成教育优势的功能与现状有所出入。首先,这可能是因此次调查样本为城市家庭,该人群对于传统的校外艺术培训费用是具有一定的承担力。为进一步说明这背后缘由,对城市中的两位较低收入家庭进行访谈,得知该群体家庭更加迫切希望能够借助校外艺术培训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甚至改变孩子未来的命运。这极有可能是因为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以及家长对教育的工具性作用的认识逐渐弱化,不再一味地追求子女学习成绩的分数。
获得教育机会是受教育的开端,如果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支持半途而废,这也意味着教育机会没有得到充分享受。影响家庭能否对子女进行长久地经济投入,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调查显示,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得起子女当前的校外艺术培训费用,并表示愿意继续支持子女的艺术培养。为进一步了解家庭经济资本对校外艺术培训持久性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对子女培训支持的时间跨度,大多数家庭对子女校外艺术培训支持力度在两年以上,并且支持的时间越长,家庭越不会放弃对子女在艺术培训方面的投入。
除此之外,研究发现,对于校外艺术选择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级、培训所需的花费和时长。其中,孩子的性别成为影响因素之一,这可能是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所造成,但性别在是否继续支持子女接受校外艺术培训上,便不具备相关性。其次,年级对是否选择和是否继续接受校外艺术培训均呈现负相关,年级越高家长选择校外艺术培训的可能性越低。经访谈得知,一是家长普遍认为子女的艺术天赋在低龄阶段容易开发;二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子女的升学压力也逐渐越高,而越不会选择校外艺术培训。最后,校外艺术培训的花费和精力对选择以及是否继续支持校外艺术培训呈现显著正相关。即投入越多,家庭越不可能中途放弃对子女在艺术教育上的培养。
2.家庭文化资本代际传递增强
Schnepf、Dustmann的研究曾表明家庭文化资本影响个体对学校类型的选择[5]。由此可推测,对校外艺术培训的选择亦具有一定影响。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塑造学业上的良好表现,而这些对子女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身体化的文化资本方面,当前大多数家庭的文娱活动每年大都只会进行1~2次,其中在几种文娱活动中,外出旅游、踏青的频率较高。家庭文化活动的开展、良好的文化氛围营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自身的修养和品性,并且可以转化成子女在学业上的优势[6]。这体现出了文化资本的隐蔽性。然而,将父母是否有与子女相关爱好对是否选择校外艺术培训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发现这两者不具备相关性。经访谈得知,这是随着社会进步,家长意识转变,对子女采取的教育方式更加民主,对子女的选择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再把自已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体现出了对子女的尊重。
在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方面,经回归分析发现家庭藏书量对校外艺术培训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书籍的获得越发容易。经访谈得知,每个家庭拥有一定数量的书籍对于子女来说实属平常,不再具有影响性。但家庭所拥有的学习器材具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学习器材可以丰富子女日常学习生活,发挥启蒙作用或是激励子女持续学习的动力。
在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方面,这对于占有者来说是具有稳定价值的资本,其产生的影响亦具有长久性。当前,多数家庭父母双方学历水平均在高中水平及以上,经回归分析得知,父亲学历对校外艺术培训的选择不具有影响,而母亲学历对其则具备显著影响。也就是说,母亲学历越高,子女接受校外艺术培训的机会就越大。这有可能是因为母亲在家庭里面所扮演的角色,与父亲分工不同所影响的。中国多数家庭仍延续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母亲仍会在照顾孩子上花费比父亲更多的时间(Parishandwhyte,1998;Davisand Harrell,1993)[7]。以上研究显示,越是优势的文化资本,其代际传递性就越强。
3.家庭社会资本影响价值有扩大倾向
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也具有生产性,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实现某些既定目标[8]。林南从个体理性选择行為出发,认为社会资本是内嵌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个体在采取行动时能够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9]。
从家庭内部资本来看,并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得知,期望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父母的期望会对子女从事某一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学习是十分关注的,其中,对校外艺术培训的期望是能够培养子女的兴趣和提升整体素质,较少的家庭是期望子女通过艺术培训从而多一条升学通道。这从侧面说明了当前家庭对艺术培训的认识越发理性,不再将艺术学习视作子女升学的工具,而是将艺术教育作为子女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从家庭外部资本来看,它对校外艺术培训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经访谈得知,这是因为家庭中如果有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亲戚或朋友,会对父母亲的教育观念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地改变父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选择。这也证明了社会资本会随着社会关系联系的紧密程度而逐渐加强。在沟通交流中,社会群体成员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资本的途径,从而使社会资本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从社会流动角度来说,校外培训维持和强化了社会分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对于在小学阶段的艺术培训费用的承担能力也日益提高,在小学阶段对子女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获得机率差异较小。从文化消费角度来看,在校外艺术教育培训中,家庭子女对艺术教育的主动消费,为美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从而让学生的成长充满活力。
针对现今中小学中存在的校外艺术培训现象,首先,我们应反思学校教育系统中校内艺术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如大量学生参加了校外艺术培训表明了学校在提供学生的多元化艺术需求方面的欠缺。学校现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促使家庭向外部寻求更多元化的艺术教育,从而刺激了校外培训活动。这些与文化资本相关的个体倾向、素质、价值观、行为模式等因素会更有可能帮助孩子获得更高的学业成就,但也带来了教育竞争的不平等。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学校应努力保证为每个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尽可能均衡的教育资源。
通过调查分析,对当前校外艺术培训现状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但由于此次研究所选取的样本量只随机抽取了少量城市学校,再加上变量有限,因此对校外艺术培训现象的探讨也较为局限。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家庭资本会影响子女艺术教育机会的获得。期望未来学校能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配备完善的艺术师资等,弱化由家庭资本所带来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影响。
参考文献
[1] 胡安宁.文化资本研究:中国语境下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2017(01).
[2] 吴次南,陈卫洪.高考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力及其运行机制——高考与社会资本关系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05).
[3]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 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 COLEMAN J S.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J]. Integrated Education, 1968, 6(05).
[5] SCHNEPF S V.Inequalities in Secondary School Attendance in Germany[J]. 2003.
[6] 仇立平,肖日葵.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的获得[J].中国社会科学,2011(06).
[7] 李晓晗,郑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父母参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教育经济评论,2017(1).
[8] COLEMAN J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9] LIN N.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J]. Connections, 1999, 22(01).
[作者:于泽元(1971-),男,河南邓州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颜希(1995-),女,重庆璧山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李健(1987-),男,河南唐河人,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