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秀峰,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村老人,晚年偶然作画,受人喜爱,被称为“梵高奶奶”。2019年8月1日,“梵高奶奶”去世,享年83歲。儿子江华曾说,妈妈用笔描绘了这个消失的村庄的碎片,“她的画,是她的私人生活史”,寄托了她的乡思。
常秀峰生于河南方城县农村,自幼吃苦。2003年,常秀峰离开村子,第一次来到广州生活。在广州,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照顾小孙女上。因为要告诉小孙女山楂树长什么样,她拿起了小孙女的蜡笔。从此,与画结缘。
常秀峰画画的方法是“长得啥样,就画啥样”。笔法毫不讲究,什么材料都敢用,蜡笔、彩色铅笔、油画棒等,一画就画一周甚至数月。
画中多是对住了一辈子的农村的回忆,包括村里的风景、村民的起居劳作。她画家里的老屋,画秋天麦田的收割,画自己以前带知青学插秧,画法拙朴。
她的笔触浓烈,很少出现黑色笔触。秋天的树叶黄澄澄,树上的花红彤彤,叶子绿油油,南瓜是饱满的黄色,草莓是鲜艳的红色……
2006年,江华将画传到博客上,迅速红遍网络,常秀峰被称“梵高奶奶”。多家媒体相继进行报道,还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并义卖,她的作品被马英九、世界著名摄影师斯鲁本等人收藏。
画家陈丹青曾评,画中有“质朴的震撼和心灵纯净的体现”。斯鲁本说“‘梵高奶奶和我一样,不是用机器和笔展示艺术,是用心。”画展展出时有人评:“看到的是孤独、乡愁”。
她画了家里的老屋,东倒西歪的,旁边的老树伸展着无数的枝桠,却没有叶子,这是媒体报道上提到的、为人印象深刻的一幅,有人分析,画出了梵高的风格。
2009年《梵高奶奶的世界》画册出版,画册里都是关于家乡的画,拿到书时,常秀峰说眼睛有点酸。
适用主题:奋斗;乡愁;自然;根本;人生;成功……
文本解读:河北省邢台市南宫中学 张贵申
角度一:“梵高奶奶”用画温暖人们
她的画自成一格,朴素中带着稚气,自然中透着清新。她的画淳朴、清新、简单,在她的画里,人们可以嗅到泥土的芬芳,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朴质与明亮,可以体验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亲近,体验生命的平和与喜悦。她的画里总是充满着阳光、希望和热爱,温暖着人们。
角度二:无欲则刚,大器晚成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梵高奶奶”七十岁开始画画,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为了增进祖孙感情,为了一解思乡之愁。如此高龄又有这样的成就,可谓大器晚成。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享有世界声誉的摩西奶奶,她76岁开始作画,80岁举办个展,100岁启蒙了渡边淳一。姜淑梅奶奶60岁学写字,75岁学写作,从文盲成长为作家。这些大器晚成的励志传奇人物令人惊叹。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年代,“梵高奶奶”如此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器晚成,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角度三:自然本真,勿忘根本
“梵高奶奶”的画有一种灵气,那是艺术家的灵气;有一种活气,那是根植于民间的活气;有一种大气,那是超越绘画艺术的大气。她笔下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有土地滋养,有水滋润。她那温暖的画风,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让城市打拼者感受到温暖和自然的力量。她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动着众多生活在浮华之中的人们,让他们在画作中不要忘本。
学生运用示例
“梵高奶奶”是自然本真的,她年逾古稀开始奋斗,终成被名家认可的大家,可谓大器晚成;她不忘根本、无欲则刚,用画留下乡愁。这位农村的普通老太,从未上过学,却让都市人深深爱上了她笔下的向日葵、山楂树和乡村田野。她的画风颇有“后印象派”风韵,被人称为“梵高奶奶”。“梵高奶奶”之所以把画留下来,是给儿孙后代们看的,让他们长大了不忘以前农村的苦日子。这就是“梵高奶奶”的奋斗目标。“梵高奶奶”走了,但她留给我们一个真理——奋斗从来不晚。
——河北省邢台南宫中学 付婷婷《奋斗从来都不晚》
(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