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萍
(西安市水资源利用技术服务中心,陕西 西安 710018)
水功能区指根据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条件与水环境状况,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和水质的需求,在相应水域内划定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水功能区是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并能够发挥最佳效益的区域。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问题十分严重的国家,水污染非常突出,水功能区达标率偏低。2012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保护。
秦岭西安段位于秦岭中段北麓,西安市行政区南部,东西长166 km,南北纵深30 km~60 km,面积约为5799 km2,约占西安市国土总面积的57.4%。秦岭西安段山势陡峭,挺拔俊秀,河流密集,溪谷深而短促,多瀑布、急流、险滩,素有“四十八峪”之称,为西安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根据《全国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技术细则》和《陕西省水功能区划》的规定,秦岭西安段水功能区划河流共9 条,共16 个一级水功能区,其中源头水保护区9个,开发利用区7 个。各河流水功能区划长度及范围见表1。
表1 秦岭西安段河流水功能区划统计表
水功能区水质类别达标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水质标准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本文主要利用COD 和氨氮两项指标。现状水功能区的达标现状主要以区划河段内某个水质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代表该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将其与该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进行对比,进行水功能区达标分析。根据西安市水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分析,9 个源头水保护区中水质达标的有8 个,占比为88.9%,区划河长320.3 km,达标河长280.2 km,占比为87.5%,不达标水功能区主要为浐河。其中纳入省级考核的1 个水功能区达标情况如下:黑河周至源头水保护区目标水质为Ⅱ类,年评价6 次,达标6 次,达标率为100%。7 个开发利用区中水质达标的有6 个,占比为85.7%,区划河长48.4 km,达标河长45 km,占比为93%,不达标水功能区主要为沣河和潏河。
纳污能力是实施水功能区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对水功能区污染区纳污能力进行核定十分必要。鉴于秦岭是国家和陕西省及西安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区,如果某条河流现状水质较好,则以污染物现状入河量作为纳污能力;如果现状水质不达标,则按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采用模型计算纳污能力。水域纳污能力计算单元为水功能区,污染物项目主要包括COD 和氨氮。
COD 及氨氮在计算河段上均匀混合,河段纳污能力计算采用零维模型,纳污能力计算采用均匀混合模型,其公式为:
式中:M 为水域纳污能力,kg/s;Cs为水质目标浓度值,mg/L;C0为初始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Qp为废污水排放流量,m3/s;Q为初始断面的入河流量,m3/s。
9 个源头水保护区均属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河流COD纳污能力为0,氨氮纳污能力为0,7 个开发利用区大部分属于秦岭生态环境管控区,存在排污口,下面以沣河开发利用区COD 和氨氮的计算为例,利用零维模型进行计算。
沣河开发利用区水质保护目标为Ⅲ类,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COD 水质目标浓度为20 mg/L,氨氮水质目标浓度为1 mg/L;根据水功能区化监测数据,水功能区初始断面COD 浓度为5.4 mg/L,氨氮浓度为0.24 mg/L,废污水排放流量为0.15 m3/s,初始断面入河流量为0.38 m3/s,带入公式中可得沣河开发利用区COD 和氨氮的纳污能力分别为7.7 t/a 和0.4 t/a。
综上,7 个开发利用区河流COD 纳污能力合计为458.6 t,氨氮纳污能力合计为26.8 t,各个功能区纳污能力见表1。
根据核定的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近远期水资源保护目标,浐河一级水功能区应在2020 年以前达标,沣河和潏河开发利用区在2025 年前达标,其他河流水功能区要继续保持达标并不断完善。同时为实现水功能区水质逐步好转,需进一步加快控源截污工作,加快实施以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和限制排污总量为基础的陆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进一步增强人们对水功能区的保护意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局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进具有秦岭特色的水资源保护法制建设,通过制定和出台地方水资源保护综合性法规与特定事项的专门法规及部门规章,修订现有相关法规与规章,加强地方配套法规与规章的建设,逐步建立起以《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为核心,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涉水法规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秦岭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由各区县党政负责同志牵头总抓,能够调动多方力量,合理调整流域与行政区域及部门与部门间的管理职责,建立跨区域和跨部门协调、高效的秦岭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协调解决秦岭水资源保护各类新老问题。
西安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相对粗放,秦岭很多峪口存在过度开发现象,部分河流出现季节性断流,严重的甚至出现生态环境破坏。为确保水功能区达标,实现水资源长久持续利用,必须注意开发利用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提前消费自然资源,更不能肆意破坏,要立足于长远发展,将环保理念贯穿其中,进行长久可持续的精细式开发。
秦岭西安段污染源包括农村面源、点源污染以及入河排污口三种,主要应通过工程措施进行生态整治。根据上游规划,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全面推进沿河流域乡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最大程度减少农药污染,恢复周边生态环境,涵养地下水源;统一规划和管理,建设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形成规模;对区域内已存在的畜禽养殖场应依照区域内要求,严格限期关闭,并做好后期绿化建设,对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实行标准化改造;对农家乐,分类别依法限期整改,责令停止经营或适度压缩;入河排污口整治以水功能区划及其纳污限排总量要求为依据,合理规划入河排污口的空间布局,全面整治已有入河排污口,着力加强排污口监督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合理的入河排污口布局。
现阶段,西安水资源开发利用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水功能达标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应结合实际,积极推动水功能区综合开发利用,通过面源治理、点源治理和入河排污口整治等多种途径,提高水功能区达标率,从而为建设生态西安、美丽西安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