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继承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城东防洪工程管理处,安徽 宣城 242000)
宣城市地处皖东南,水阳江、宛溪河穿城而过,自2001 年拆地设市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得到突破性进展,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先后建成了具有防洪、水生态调蓄功能的敬亭湖、宛陵湖、关庙水库、殷村水库等,以及以河道治理为主线构筑的宛溪河景观带、泥河景观带等,这些融入了宣城水文化的景观区域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宣城市城市品位,更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较佳场所,市民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水文化思想也在不断提升。当前,随着河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各级河流河长责任制以及针对河流治理的“一河一策”方案的逐步落实,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宣城正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虽然宣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贯穿整个城市的7 条城市内河生态治理仍任重道远,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仍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放河、泥河属于7 条城市内河的一部分,位于宣城市东部城东联圩内,在城市防洪排涝和水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放河为水阳江一级支流,源于宣州区向阳街道办事处双河村陈村附近,自皖赣铁路以东向北,经G50 国道,在水阳江左岸谢村处汇入水阳江;河道比降1.75‰,成型河道长3.75 km,流域面积6.01 km2;解放河成型河道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城市河段,河宽约2 m~15 m,两岸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市政用地,上游多由分散式农业排水沟组成,两岸主要为农村居住用地和农业用地。目前,解放河仅对下游1 km 河道进行了整治,并建成了面积约15 hm2的调蓄水面(明镜湖)。
泥河为宛溪河支流、水阳江二级支流,源于宣州区向阳街道办事处双河村梅村附近,泥河沿皖赣铁路以西向北,经G50国道,在宛溪河右岸马王桥汇入宛溪河,河道比降0.28‰,成型河道长7.6 km,流域面积14.89 km2,上游多由分散式农业排水沟组成,河宽2 m~5 m 左右,两岸主要为农村居住用地和农业用地,G50 高速以北4.2 km 为中下游城市河段。目前,泥河仅对中游3.5 km 河道进行了整治,并预留80 m~100 m 缓冲带,河道宽度30 m~40 m,两岸主要为居住和商贸用地,下游河道宽度20 m~30 m,两岸进行了浆砌石挡墙砌护。
解放河、泥河均属于季节性河流,流量变幅大,水域纳污容量低,河流水源主要由天然降雨补给,部分来自农业灌溉尾水和生活及工业排放水等。未治理河段杂草丛生、淤积严重、水流不畅,枯水期因流量小缓流水体常在河道内滞留形成死水区,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氧量下降,水质恶化,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形成黑臭水体。遇较强降雨时,这些黑臭水体大量流经下游河段并最终汇入水阳江或宛溪河,造成污染转移,影响区域水生态。解放河、泥河两条河道的水质基本都属劣Ⅴ类,见表1、表2。
表1 解放河水质指标 监测时间:2017 年5 月
表2 泥河水质指标
解放河、泥河上游河段均属农业区,化肥及农药的过度使用、沿线农村生活污水的直排以及部分河段生活垃圾的肆意倾倒,造成水体污染严重。
在解放河、泥河上游有多家污染企业,如淀粉厂、香烛厂、食品加工厂、畜禽屠宰加工厂等。经调查,泥河共有排污口约20 个,解放河6 个,这些污染企业虽然建有污水处理设施,但处理能力有限,同时,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排除有未经处理的污水偷排现象。
两条河流未经整治的河段,杂草丛生,水草茂盛,淤积严重,水体交换能力差,形成的死水区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质急剧恶化。
泥河在G50 高速往北的4.2 km 河段、解放河自鳌峰东路往北的1.9 km 河段虽已进行了雨污分流建设,但沿岸仍存在直排式排污口,且存在管道老化和污水渗漏现象。由于污水管道大多是沿河道河床一侧铺设,一方面,管道内污水渗出严重污染河道水质;另一方面,遇降雨时,上涨的河水或地下水反向进入污水管道,常常造成经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量远远大于预测排污量,有时甚至到达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指标远低于污水处理标准。此外,城市每逢较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往往初次径流的水质,其污染物会严重超标,这些雨水通过排水管网排入河道,也造成了河道水质的恶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宣城市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对进一步完善治水规划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要在做好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容纳力和水景观呈现力系统性研究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市水环境概念性战略规划》,按照“区域联治、水岸同治、标本兼治、治管并举”的要求,抓紧修改完善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城市河湖水系治理、区域性截污管网建设、雨水收集利用、城市水文化水景观建设等专项规划;同时,要切实强化规划法制化保障,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河道蓝线、沿岸绿线,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法定性和严肃性,规范管理一切涉水事务,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领作用。
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行有机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栽培技术,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2)进一步强化农村卫生保洁,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注重发挥村规民约自治作用,提升群众文明生活素养;
3)因地制宜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强化沿河污水截流与收集,对未能接入污水管网的非卫生厕所进行改造;四是制定沿河生活污水处理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并构建农业面源污染定点监测系统。
1)在做好入河排污口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排污口档案,以排污口为基点,倒查倒治,先治排污口、再治管网,确保污水全部截流进入污水处理厂,杜绝污水直排,确保集中达标排放;
2)本着节约、高效原则,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
3)积极探索PPP 模式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推行绩效付费。与之相配套,建立污水处理厂进口污水检测、排放检测及各项相关管理制度或办法;
4)严格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与河道污染物达标排放地方标准及相应奖罚制度;
5)建立水污染事故预警机制。
1)在做好河道清淤疏浚的同时,加快推进解放河、泥河的综合整治,采用合理疏导、水系连通、生态驳岸等措施,建立河道与周边水系(如湖塘洼地)的水力联系,使水系连通性得到整体改善;同时,结合河道整治建设沿河景观带,这样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也能为河道设置生态缓冲区;
2)完善河道沿线入河排污口的截污,确保各类污水全部截流;
3)采用人工浮岛或其他方式种植纳污能力强、观赏性好的挺水植物(美人蕉、芦苇、黄昌蒲等)、浮叶植物(睡莲等)、沉水植物(黑藻、苦菜、马来眼子菜等),进一步净化水质。
加强污水管网建设质量控制,严格按设计要求做好管网垫层质量、管材质量、接缝质量控制,避免污水渗出或雨水、地下水渗入。
目前,城东联圩内城市建设正逐步铺开,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对于水生态治理有着重要意义。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设置植草沟、增加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透水材料铺装、生态缓冲带等,提高地表水下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雨水管网入管水量,充分发挥土壤、植物自净功能,降低初次雨洪的水污染浓度。
目前,在水阳江上已建有一座水电站,可充分利用水电站拦河橡胶坝抬高水位的优势,在做好论证的基础上,从水阳江引水自流进入泥河上游,并在适合位置分流,补充两河水量,以弥补枯水期河道水量不足问题,通过活水循环,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
1)充分发挥市、区、乡、村四级河长制作用,大力推行河道及保护区域的网格化管理制度。通过制定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和责任追究制度,层层压实责任,使河道管理由粗放化转变为精细化,提高管理的成效;同时,加强各级河长制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对照年度目标任务,采取随机抽查、暗访等形式,强化对各相关职能部门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督查。此外,建立河长联席会议和通报制度,强化过程监管,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地生根。
2)加强河道日常巡查和保洁,及时清理河道垃圾和漂浮物,注重发挥好河管员作用。
3)强化执法监督。建立由环保、住建、水务、城管执法、农林渔业、工商、属地管理乡镇办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工业、生活、建筑泥浆、餐饮、农业面源、渔业养殖等各类污染物违法排放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加强河流管理保护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4)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环境日”等开展河流管理保护宣传活动;创新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专题、微信公众号、政府微博等平台,加大河道管理保护宣传力度。
5)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做好日常巡查和执法监督的同时,设立公示牌和举报电话,鼓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提高公众对水环境的实时监督作用。
城市黑臭水体不仅污染环境,造成水生态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关乎一个城市的形象,国务院已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实现城市水清岸绿,除了大量的工程措施外,还需要管理、考核、公众参与等配套的非工程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黑臭水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