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1992年成立以来,坚持“政治建校、依法治校、文化立校、理研兴校,发挥中心作用,促进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实现了从开创探索、普及规范向示范引领的内涵发展,现有30个专业、54个教学班、12个校园社团,学员4200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全国示范老年大学”等荣誉。
坚持政治建校,强化思政建设。学校发挥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探索出打造“一个基地”、搞好“四个结合”、体现“五化特点”、开展“六个一活动”的“1456”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思路。即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从“时事政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榜样文化、家乡文化”五个方面,扮靓“一石(校文化石)一馆(校史陈列馆)两长廊(红色文化长廊、翰墨飘香长廊)”,把校园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区域集聚效应和辐射影响力,使老年学员乃至市民、中外游客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搞好结合形势集中教育、结合教材引入教育、结合课堂渗透教育、结合活动深化教育的“四个结合”;体现活动要求主题化、活动内容序列化、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时间制度化、活动效果显示化的“五化”特点;每学期围绕主题开展“开一个主题动员会、办一次专业班(社团)座谈、听一场形势报告、展一批师生作品、演一台文艺节目、出一期《棠城晚晴》校刊”的“六个一”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
坚持依法治校,理顺管理体制。大足区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把老年教育发展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办学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大事项纳入党政议事日程、实施效果纳入组织工作考核的发展老年教育“四纳入”政策,理顺了管理体制,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组织部门牵头、老教机构负责、相关部门协作、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
2009年8月,大足区老年大学纳入事业单位管理,成为直属区委老干部局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正科级),核定事业编制9人。
在领导机制上,区老年教育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老年大学,由常务副校长兼任主任。镇街、村(社区)相应成立老年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区老年教育领导小组→镇街老年教育领导小组→村(社区)老年教育领导小组”的分层负责、分级管理。
在校级班子配备上,明确区老年大学由区委副书记等5名区领导任名誉校长;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任校长;镇街老年学校由组织委员任校长;村(社区)老年教学点由支部书记任校长。形成了“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镇街组织委员→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的职位常态、垂直领导。
坚持文化立校,彰显软实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树、唱、制、办”的工作,打造校园人文品牌。“树”即树“三风”立校训,铸造学校精神;“唱”即唱校歌吟校赋,提振师生士气;“制”即制校徽、校旗、校文化石,展示学校形象标志;“办”即办校刊、校报、校网站、校公众号,强化内外宣传。
树立“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理念,以“为”赢得党政重视,以“为”赢得社会各界支持。发挥老年学员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本地举办的国家级大型节会和区重大活动,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开展送文化“六走进(学校、机关、农村、社区、企业、景区)”活动。携手部门联合开展多元活动,如与区统战部的“同心文化”活动,与区文明办的“我们的节日”活动,与区教委的送文化进校园、共同启动“全民终身教育学习活动周”活动,与区科协的社区科普教学活动,与区妇联的“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活动。此外,还与区图书馆、大足石刻博物院、区心理协会等单位团体联合开展活动。老年学员已成为基层文化、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的骨干力量,成为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文艺战线的风景线,形成了独特的“老年大学文化”现象。
坚持理研兴校,成果指导实践。成立涵盖区老年大学、镇街老年学校、村(社区)老年教学点的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小组,建立两年召开一次理论研讨会制度,构建根据不同时期老年教育工作重点确定科研课题的研究机制。积极参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五个十工程”·社区老年教育全覆盖》《一带一路与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老年大学校长读本》《老年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和现代化路径研究》等课题研究。理念的创新、科研的驱动、成果的转化,为大足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推进了全区老年教育内涵发展,也为重庆市乃至全国提供了大足经验。